對于個人的私生活的探索和紀錄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不是那麼的讨喜,原因就是曾有紀錄片大師導演說過“如果你希望可以治愈自己,你應該去看精神醫生,而不是拍一個紀錄片。”更有人曾言道,紀錄片是關于他人的。而黃惠偵的這部講述自己和自己母親多年誤解的作品,卻是一部完完全全将鏡頭面向自我的的“私電影”,我并不是想談論紀錄片應不應該拍攝自己的生活,或者說拍攝走進自我内心的作品可否稱的上是優秀的紀錄電影,這個問題本身就是複雜難以片刻言明,短短的文字斷然不足以辨析清楚。事實上,黃惠偵的這部作品雖然是一部自我指向的影片,但是我們卻可以清晰的看清楚影片内容背後所隐含的廣闊的社會背景,從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她一家人的生活和内心困惑,同時也是直指到我們每一個觀衆的内在深處中去。而就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這部影片是都多麼的優秀了。

《日常對話》給我們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極富有東方人文的特質的情感内容傳遞方式。通過片名我們就可以明白,這部影片的内容就是聚焦在兩個方面:日常和對話。日常是關于導演和母親三十多年來的生活,對話是關于如何填補母女之間不可用時間來衡量的内心溝壑。不同于其他的一些紀錄作品,《日常對話》中沒有說話滔滔不絕的角色,也沒有萬知全能的解說,我們看不到始終将内心獨特觀點充斥屏幕的的編排,影片中的對話充滿的大量的沉默。對于東方的文化而言,人們内心的想法是不應該随意吐露的。自古以來,所有的賢哲都告訴我們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輕易因為事情的發展變化而攪動自己的内心,要善于将想要噴湧而出的想法深埋于心。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的母親始終是拒絕向自己的兩個女兒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的,她認為自己不應該說什麼,也不想說什麼。就如她片中所言“有的話我不想說……我不喜歡說些有的沒的”。封閉自我的想法,是她對于自我保護的最後一種形式,如果我們反射自己,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父母是否曾有過對我麼敞開心扉的一面時,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對我們敞開自己的内心深處。這種面對痛苦時候的封閉自我,其實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文化之中。

沉默也是一種回答。在我們的語言中“默認”通常是我們在面對無法正面用語言回複的一種表達。《日常對話》是導演在向母親追尋一個難以啟齒的長久困擾的問題————為什麼母親喜歡女人,卻結了婚生了孩子?在東亞文化中,同性之愛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得到理解和容忍的問題,即使到了今天的社會。所以當母親被直觀的問題沖擊時,當面臨社會所不可接受的困擾時,她并沒有更好的選擇,沉默就是她唯一的解答。而正是這種回避的回複方式,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更加接近真實的真實。讓我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主人公心中所蘊含的巨大痛苦,以及這種痛苦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影片中,母親的采訪所談及的話語并不多,回答也非常簡單,完全不及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女朋友們所說的多。但是面對女兒的追問時,我們似乎也從這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到端倪,在一層薄霧的背後看到真實的原貌。

當然這部影片還有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講述方式,一種抽絲剝繭式的展露。整個影片的推進結構非常的清晰,就是不斷地推向導演和母親的内心。它沒有利用事件和語言的碰撞來去告訴我們事實,而是緩緩的,像是一種觀衆與導演在交談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原委。在片中,女兒和母親的走進是如此,在片外,我們和導演的走進也是如此。在最初,導演就通過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的展現,來緩慢的告訴我們她和母親的所面臨的現狀,以此告訴我們這部影片将展現的是導演和自己母親一場心靈對話,目的是為了不再做“陌生人”。但是我們并沒有立刻的看到二人之間傾心激烈的交談,而是一場無果的沉默對話。影片直接轉換到她們一家人去看望大姨以及給外祖母上墳的場景,再次通過日常的交談對話,來展現兄弟姐妹們對母親的看法。到這裡,母親始終沒有說什麼。但是從親戚的側面,我們漸漸了解到了母親曾經不易的過往,不敢接受自己喜歡女性的事實,被丈夫家暴的事實等。從這兒開始,我們就開始進入到了母親的内心世界。在這之後,影片又開始訴說孫女們對母親的看法,女朋友們對母親的看法等等。我們從一個個的側面世界,漸漸了解的母親内心的糾結。在這個過程中,影片的基調始終是平穩的,沒有波瀾,如同我們和一個人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一般,這個節奏必然是極其緩慢,而我們也順遂這種緩慢,輕柔的感受到了這種苦楚。而在經曆的漫長的剝離之後,母親在影片最後才開始表露中内心真實的感受,她對于前夫的憤恨,對于不幸生活的怨念。随即影片進入高潮,母女開展了一場的終極的談話。有意思的是這場接近十分鐘的對話,卻幾乎是女兒的一人的自述自說,母親确實又變得沉默,伴随着女兒的啜泣,對話在一種悄然的甯靜之中結束,這點非常類似于我們在自己生活的對話一般,我們往往悻悻而起,但是卻不知如何終止。

這部影片所表現的,就如同對話一般,話語表明的都是極其有限的部分,隐藏在背後的部分才是真的巍峨。所以,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藝術的優秀私紀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