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迷你英劇《審訊室》: 一間審訊室,四個案件,四位受審者。 四場正邪的争鋒對決,真相浮出水面……

沒看過第一季,入坑第二季完全是沖着吸引眼球的卡司陣容:

來自《權遊》的雪諾Kit Harington(左二),和來自《生活大爆炸》的Kunal Nayyar(右一,大爆炸裡的印度小哥Raj,胡子太濃根本認不出來了哈哈哈)

...

原本我以為,一個房間内發生的故事(嚴格意義上應該是兩個房間,審訊室和觀察室,單向鏡連接),空間與道具有限且單調,故事也全靠角色對話支撐,這樣的設定容易讓人感覺枯燥,比較難出彩。事實上,在看慢熱的第一集前半段時,我也有點不耐煩。

然而随着劇情推進,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轉”,細節上的優良設計,都讓這部迷你劇托陳出新,顯得越發迷人。

個人最愛第三集,短短50分鐘内,一個角色肉眼可見的變化被演員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雪諾飾演的第二集目前最受好評,演技也算合格以上,特别是這個故事的最後五分鐘,從一個略平庸的故事中引出了一個新的角度,令人唏噓不已。

...

在故事設定上,其實挺像《犯罪心理》,一群探案者 vs 一個嫌疑人。不過,在劇集數目衆多的《犯罪心理》中,大多數嫌疑人縱使再怎麼奇葩,放在整個劇集中也如同過眼雲煙,反而是幾乎不變的探案組給人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而在《審訊室》中,因為劇集數量很有限(英劇特色),所以重心相比于《犯罪心理》反轉了:探案組顯得臉譜化,像是沒有感情的提問機器,反而是坐在審訊席上的嫌疑人,通過各種特寫、對話,不僅讓一個個角色活靈活現,更是镌刻出角色背後所代表的“一類人”,所蘊藏的社會、法律、道德問題,發人深省。

...

小夥伴們在看這部劇時,不妨留心一下以下四個方面的“彩蛋”,體會主創是如何讓這部劇擺脫“無聊枯燥”而“漸入佳境”的。

切鏡配樂動作細節審訊技巧

本劇主打懸疑,如果劇透了的話,觀感肯定會大打折扣,所以沒看過劇的小夥伴可以就此止步了。看完劇之後再接着往下看吧。

...

========================= 劇透分割線 ==========================

先說整體

第一季三集,而第二季變成了四集。

看過之後回想一下,其實會明白為何是四集——對稱的結構:

E1和E4,講述的都是隐藏的罪犯,本可逍遙法外,卻最終“死”于話多,身份暴露;E2和E3,講述的都是傳統觀念中的施暴者與受害者,在不同語境下的位置反轉;

對稱關系之下,每集也有自己的側重:

E1的身份暴露,是女性化的感性,情緒激動處,不經意間禍從口出;E4的身份暴露,是男性化的貪婪,總是想要更多,卻不料倒打一耙;E2是“施暴者”角度,施暴者成為受害者,而正義的審訊官成為了罪惡的幫兇;E3是“受害者”角度,站在道德高地的義警成了施暴者,摧毀了無辜者的生活;

...

尤其是将E2-3結合起來看,不禁讓人聯想到前不久的羅冠軍事件。一紙狗血網文,就可以讓無數吃瓜網友成為令人發指的施暴者,就可以輕輕松松摧毀一個無辜者的生活。無需證據,更無需理性思考。

E2是“羅冠軍”視角(泛指):

人在家裡坐,鍋從天上來。各執一言,百口難辯。

在踏入審訊室的那一刻,審訊官(這一語境下可以看做是網友)就已經将“施暴者”釘上了恥辱柱。他那令人厭煩的一言一行,都在不斷加深着先入為主的成見。直到反轉“實錘”出現,“施暴者”才得以清白。他似乎躲過一劫,但是這“虛晃一槍”卻徹底摧毀了他的生活。而審訊官有所反思嗎?不,他們隻是在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罷了。

E3是網友視角:

站在道德的高地,化身為懲惡揚善的義警。過往成功的戰績讓她自鳴得意,也讓她更加的麻痹大意。一開始認為戰勝了邪惡的她,臉上洋溢着喜悅與些許傲慢,絲毫不在乎“施暴者”的死活。得知了“施暴者”無辜的家人不幸被波及,她看似有些許愧疚。而當真相揭曉,“施暴者”根本就是無辜者、是罪犯的替罪羊之後,她傻掉了。

就算過往的戰績多麼得耀眼,這一次她還是徹底翻車了。隔着一層屏幕,她對是一個無辜的陌生人判下了生活的死刑。此不謂私刑,何為私刑?的确,在網絡上假扮他人沒有違法,但是義警們是否有想過,施暴者是否也會假扮成别人呢?義警們眼中的“施暴者”,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各種碎片信息被扭曲拼湊下的另外一個人?在網絡世界迅速發展的METOO後時代,這确實是一個值得思考、卻又很少被思考的問題。

...

最後,真正的施暴者呢?真正的罪犯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邊界被模糊,無辜者的生活被輕易毀滅,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漸漸消失在人群之中,尋覓着他/她的下一個獵物。這确實是一個令人消極與無奈的現實,但我們能做的,就是下一個羅冠軍出現之時,不要那麼快的動怒與施暴,讓理性多一點,感性少一點,才能讓網絡、讓我們的雙眼,成為真正的照妖鏡。

...

再說點細節

前文點了一下本劇消解枯燥的方法,包括且不限于切鏡、配樂、動作細節與審訊技巧。

雖然隻有一個房間,卻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鏡頭角度/機位——監控視頻、觀察室窗口、麥克風仰視視角、近距離特寫,以及人物位于畫面邊緣的失重特寫等等——豐富的鏡頭語言擴展了場地的局限性。與之配合、變化的配樂,也是錦上添花。

本劇的切鏡功夫還算尚可,真正的切鏡狂魔——《倫敦生活》第二季,在打破第四維度後,經人統計過單個場景超過15個的不同機位,以及不同場景下不同機位數量所象征的女主不同的心理狀态(第一集聚會超多機位,象征着焦慮與厭煩,而與神父獨處的場景僅有3個機位,象征着安甯等等),都十分考究。

...

作為審訊類懸疑劇,嫌疑犯的動作細節與審訊員的審訊技巧也是十分有趣的細節。

比如E2、E3都有出現的嫌疑人的抖腳特寫,展現了兩人内心的緊張與焦慮。而恰巧這兩位都是“無辜者”(後者是不知真相,所以打了引号),面對可能即将到來的牢獄之災,比心理素質不錯、計劃缜密的真正罪犯而言,就顯得狼狽許多。(E1、E4都有展現嫌疑犯為自己創造不在場證明,計劃周密,不過都被自己前後矛盾的話語不攻自破)

比如E2中故意加厚的證據資料,故意給嫌疑犯喝碳酸飲料(糖分、口渴、增加對方焦慮感),以及交換審訊官的車輪戰對嫌疑犯的心理施壓等等。

...

至于本劇的缺陷,主要就是審訊官們太臉譜化了,隻有職位高低,而沒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與人物特點,所以都不出彩。有些審訊官的細節,比如年輕男審訊員投垃圾總是投不進,還出現了三次,就不太懂用意何在?(如果跟第一季有關的話,歡迎補充)

總的來說,本劇算是比較優良的迷你英劇,慢熱型,全靠劇本與演員演技支持,故事也确實能引人思考,希望能夠續訂。

...

最後,喜歡類似審訊室題材故事的小夥伴,不妨看一看《神煩警探 Brooklyn Nine-Nine》第五季第14集(單集故事,無需補劇),20分鐘,更加濃縮的劇情與緊密的反轉,更别提來自《我們這一天》的演員Sterling Brown的爆炸演技,妙哉妙

...

撰文不易,歡迎點贊支持

喜歡追英美劇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