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打卡了《間諜同盟》,之後又觀看了《模仿遊戲》,情報決定戰争勝負。以二戰為背景,自閉症譜系的數學天才圖靈如同《易經》中陰陽哲理:統一、對立和優劣勢互化。一方面,他不善于社交和溝通,在科研時難以獲得上司和同事的幫助,飽受刁難和争議(其中的細節真是見者傷心聞者流淚,比現在很多偶像劇虐多了),整個開發過程孤立無援,困難重重。而本人最終也因為龍陽之好,被強制執行化學治療,最終自殺上演人生悲劇。而另一方面,他以獨特的單線思維模式通過計算機的發明,從海量數據中歸類篩選信息,破譯德軍的密碼,掌握德軍的軍事動向。可以說,由于圖靈構建了起跑線,才有後期很多傑出的人才在起跑線上的奔跑。《模仿遊戲》有句經典台詞:不懂你的人為你的成就喝彩,懂你的人為你的付出心疼。看似無用之人成就了無所不能之事。
相比較于圖靈非黑即白的強迫症式直線思維,《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更類似于玩華容道遊戲。李鴻章為了維持北洋水師的運作,騰挪經費建設頤和園以獲得慈禧的支持和信任,協助光緒親父醇親王,培植身邊黨羽,小恩小惠拉攏李蓮英,打壓翁同龢等保守派以便清理發展道路中的絆腳石,在内憂外患情況下利誘洋人減少國際阻力,同一個人猶如分身術般的諸事并行。華容道玄妙在于,雖然目标近在咫尺,卻不能操之過急,每次隻能一個個小格子間挪動,迂回曲折地進行全盤的運籌帷幄。
圖靈更注重“器”,而李鴻章則是“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到底是應該重視“器”還是重視“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