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關注英國電影《紅瓊》,起初是因為真實事件改編的“紅色傳記”,因為介紹裡“英國最長壽克格勃女間諜”的名頭,當然,屢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國寶級女演員朱迪·丹奇,也是我無法抗拒本片的理由,雖然,當初那部《莎溫情史》勝之不武,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朱迪·丹奇的演技毋庸置疑。

看完全片,我有種被欺騙、被愚弄了的感覺。

《紅瓊》是一類典型的“理由不夠感情湊”影片——用充滿玄學的“核威懾”理論和算不上出色的“感情戲”糾葛,以便将背叛、救贖、命運和現實煞有介事的串聯起來。

...

真實的原型人物,明明是擁有信仰的真間諜,明明是在危機四伏中拿到了關鍵情報,明明讓蘇聯人“分享”到英國人的核武器研究成果,在《紅瓊》中卻是另一番模樣:女主在兩個男人之間徘徊的沖動情愫、為了真愛偷材料的煞有介事,甚至到了片尾,幹脆抛出了“核威懾”的大道理,以便草草結束這毫無意義的片子。

我很理解像《紅瓊》這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确實不太好處理。如果把紅色間諜的經曆原原本本的拍一遍,看起來太保守、太缺乏創意,電影跟枯燥乏味的新聞紀錄片絕無二緻;如果選擇在原始素材的基礎上,做畫龍點睛的改編與重構,或許能把這段傳奇故事渲染得更有時代感、更有現實意義。

...

被稱之為“莎翁劇專業戶”的英國導演特雷弗·納恩,将自己的大膽與奔放、激情與創意,融入到這部《紅瓊》之中,讓本片也仿佛生出了莎翁筆下的宿命論式兩難——背叛國家還是泯滅良心。

于是,《紅瓊》就淪為了徹底的“感情推動劇情”電影。不是說,人物感情去推動劇情有什麼不好,看看《辛德勒的名單》中,斯皮爾伯格對奧斯卡·辛德勒這個角色的前後巨大反差給出的感情推動,是嚴謹、有力、值得信服的,而在《紅瓊》中,我看到的卻是頭腦簡單、單純善良的女主,被蘇聯克格勃派來的“燕子”(索菲亞)和“烏鴉”(裡奧、威廉)玩弄于鼓掌之間,一步步深陷其間不能自拔,隻得根據指示行事。

...

《紅瓊》用大段的感情戲,揭示了女主為何會有背叛祖國的沖動:一方面,深陷愛河的女主,對裡奧欲罷不能的感情牽絆,成為不得不偷取情報的直接理由;另一方面,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讓女主看到了核武器毀天滅地的巨大威力。

在裡奧的理想、索菲亞的親情、威廉的“間接協助”下,為了阻止瘋狂的人類用這種可怕的武器自相殘殺,女主意識到必須要通過“核威懾”的方式實現再平衡。為此,她甯可“犧牲”掉感情牽絆的現任上司、未來丈夫戴維斯教授,也在所不惜。

...

為了感情偷取關鍵情報并轉交蘇聯間諜,本片的女主被塑造為癡迷感情、笃信“平衡”理論的傻白甜,卻能在情報機構的衆目睽睽下輕易幹出一番“好事”。在這樣一個除了感情啥都剩不下的人設面前,所謂“英國最長壽克格勃女間諜”,所謂真實事件改編的“紅色傳記”,變得完全站不住腳。

直至影片最後,編不下去的主創不得不借助扮演老年女主的朱迪的口,說出了自己的核威懾理論——希望蘇聯和西方國家“平等”的擁有核武器,以便在相互制衡中盡力避免世界大戰的可能。

...

或許,女主所說的有幾分道理,但“用愛發電”式的荒誕理由根本沒法說服觀衆。為此,主創不得不把女主兒子的“真實身份”當成最後的殺手锏,當影片一陣明示暗示之後,觀衆才恍然大悟,起初因母親叛國惱兇成怒的兒子,很有可能是間諜的血脈。

...

看到這裡,一切便不攻自破了。

《紅瓊》本想要通過“足夠厚重”的感情戲份,輔以“核威懾”理論,試圖有理有據的說服觀衆,結果,因牽強附會的邏輯、單薄脆弱的人設,讓這部片子在演到一半時就已經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