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套被電視台拒播的國産紀錄片刷爆了網絡。
它的攝影很外行、剪輯很粗糙、旁白很随意。
但是,卻在豆瓣上獲得了8.9的高分。
去年,這套紀錄片出了續作,在豆瓣評分漲到了9.1。
前兩天,這套紀錄片的第三部也來了。
目前看的人不多,那我必須第一時間給大家安利這個寶藏——
尋找手藝3
導演:張景
類型:紀錄片
片長:97分鐘

這是一部拍攝講述中國傳統手藝的紀錄片。
你可能想象不到,第一部的主創,是三個毫無經驗的門外漢——
導演張景,從小在湖南的一個小山村裡長大。
奮鬥三十餘年,他原本過上了工作穩定、家庭和諧的幸福生活。
但是,為了完成拍攝紀錄片的夢想,他毅然賣掉了自己的一套房。

除了張景之外,這部紀錄片的主創就隻剩下兩人:
錄音兼“交際花”喻攀,以及司機兼攝影師何思庚。


三個沒有拍片經驗的人,卻用一片熱血和赤誠,交出了一份驚人的答卷——
《尋找手藝》第一部走遍23個省市,88個地區,拍攝了144項傳統手藝。
它足夠真誠地記錄下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匠人精神,自然也收獲了無數觀衆的喜愛與好評。
在B站上,播放量超過了200萬,僅彈幕數就有12萬條。

随着《尋找手藝》的大火,導演張景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
口碑最盛的時候,他一個月接受了四十多家媒體的采訪,還曾提名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這給足了他信心,于是《尋找手藝2》也應運而生。
但略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尋2》更像是對《尋1》的一次回訪。
在第二部中出現的手藝,都曾在第一部中有過亮相。
這其實也暴露了張景面臨的問題:在選題和資金上的嚴重不足。

《尋找手藝3》拍攝前,回顧過去的6年,張景的人生很難用“成功”來形容。
他幾乎啥也沒幹,就隻拍了這2部紀錄片,還賠了一套房和一百多萬。
但是,他心中拍攝紀錄片的那團火苗仍未熄滅。
在這個,一群特别的人出現了:
66個觀衆籌集了10萬元資金,鹿晗的粉絲也主動聯系張景提供選題。
就這樣,張景再一次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程。


新出的這部《尋找手藝3》,和前面兩部都有所不同。
首先是受到10萬元的資金所限,他隻能從頭到尾由自己一人完成拍攝。

其次是在選題上,有了更多人出謀劃策,可供拍攝的手藝範圍也變得更廣。
從北向南,張景一路拍攝了在山東栖霞做沙大碗的師傅、在山東諸城做古琴的李師傅、浙江杭州的篾匠祝師傅等等。



經他攝像機記錄下的影像,宛若一座移動博物館,保存下了中國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的傳統手藝。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三個分别屬于青年、中年、老年階段的手藝人。
他們目前所處的狀态,恰好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手藝、傳統手藝人人的三種不同處境。

青年手藝人
廣州的林果強,是一名正在上大學的學生。
他從小就對手藝活感興趣,也有着極高的天賦。
走進他的房間,随處可見各種各樣由他自制的手工藝品和小玩意兒:
用木頭刻成的玫瑰、石頭上作畫、手繪的T恤、用完的筆芯做的機器人和坦克等等。



在外人眼中,林果強是一個有點内向、不善言辭的人。
但一旦進入手工的世界,他就完全像變了一個人,瞬間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宰。
初中的時候,林果強開始對搭撲克牌感興趣。
幾副被用舊的撲克牌,被他搭建出了三百多種造型:

如果不經提醒,你很難想象,他完全沒有使用膠水等任何輔助的工具。
這一個個立起來的紙質建築,全是他發揮想象力,在無數次嘗試後徒手搭建而成。

進入大學之後,林果強有了更多的業餘時間,手工活也更加精緻。
他曾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用竹簽和木闆搭建出了一座高達一米多的廣州塔。

即便對手工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天賦,但林果強卻不被家人所理解和支持。
就連帶導演進房間拍攝,他都必須偷偷摸摸、等父母離家之後。
其實林果強父母的出發點,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出發點: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上學,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而不是鑽研這些“沒錢途”的手藝。
這是林果強的困境,也是當前大多數年輕手藝人面臨的困境。


中年手藝人
如果說年輕的手藝人,面臨的僅僅是長輩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之間的矛盾。
那麼已經成家立業的中年手藝人,面臨的則是更加現實的考驗:
自己所堅持和熱愛的手藝作品,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浙江慈溪的馬青山,曾是所在村子裡的有錢人,靠做園林景觀雕塑發家緻富。


如果他繼續老老實實地做下去,完全可以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是,馬青山卻選擇了另一條不好走的路——
為了制作出心中更精緻和完美的作品,他決定為自己的手藝升級。

從前純手工的制作過程,被馬師傅加入了機器的參與。
但他并不是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時間,而是因為機器在細節上比手工做得更均勻、更精緻。
此外,傳統園林景觀的水泥材料,也被他替換為高分子材料,美觀度也明顯提升。
但這樣的升級,對于隻有初中文化、不會上網、不會上圖書館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十多年的時間裡,馬青山付出了上百萬的投入。
他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也失敗了無數次,把自己從有錢人折騰成了窮人。
終于,他所期望的更精細、美觀的雕塑制作技藝被創造出來了。
你以為他會時來運轉,靠更新後的手藝重新緻富嗎?
并不。
很快,現實又給馬青山潑了一盆冷水。

兩年前,有客戶預定了3隻景觀長頸鹿,卻沒有說明具體需求。
一心追求完美的馬師傅,隻想做全國第一,于是把長頸鹿做了8.8米高。
最後,客戶卻不要了,馬青山從此成為了大家的笑柄。

時至今日,這三個長頸鹿還擺在馬青山家中的院子裡。
它以睥睨萬物的姿态俯視着一切,俯視着這個追求完美的手藝人,在現實和市場面前的無聲歎息。


老年手藝人
從青年到中年,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手藝人,都有着自己的無奈。
而那些已經步入老年的手藝人,需要承受的壓力和焦慮就更多。
尤其是那些掌握着瀕臨滅絕手藝的匠人們,既要擔心現在,能否靠這門手藝支撐自己安度晚年。
又要擔心自己去世以後,這項手藝是否會因此失傳、後繼無人。

比如在第一部中,導演拍攝了新疆一種名為巴拉曼的古老樂器,僅用一支蘆葦制作完成。
但随着2年後胡大拜爾地老人的去世,這片戈壁灘上再也不會響起巴拉曼悠揚的聲音。


還有第一部中雲南純手工制作的油紙傘,整個制作環節沒有半點現代工業的痕迹。
但随着坎溫老人的去世,從此之後,當地再也沒有人會做這種油紙傘。


在《尋找手藝3》中,同樣記錄了這樣一群堅守傳統手藝的老人。
他們的手藝也相當特别:能夠讓房屋建築從原地搬家。

這天,三位老人接到一個訂單:
要将一棟有着240年曆史的房子,整體往後移動2米,往右移動5米。
如果不是看到這部紀錄片,你可能很難想象,這個世界上竟然有着如此神奇的手藝。
但也正如你的猜想,這門聽起來就很玄的手藝,實際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在移動房子前,首先要制作移動的工具,當地人把它叫做牛頭。
其實就是利用杠杆作用,把房子的柱子擡起來,這是移動房子的第一步。


在12個牛頭的作用下,房子最外側的一排柱子被擡起。
接下來,又制作一批新的牛頭,将靠裡面的一排柱子擡起。
當靠裡的柱子升起之後,在牛頭的支撐下,外側的柱子就能懸空了。
這時候,就要在懸空的柱子下面墊圓木棍,它們是移動房子的關鍵。

以此類推,利用牛頭将柱子一排排擡起,再一排排墊上圓木棍。
再加上千斤頂、鐵鍊等工具的輔助和固定,這樣一來,整個房屋就變得可以移動了。

每次真正的移動,并不需要太多時間。
但每移動10公分,就得停下來調整每一根柱子,重新調整承重柱子的牛頭。
而這樣的每一次調整,至少需要半個小時。
更重要的是,越是移動到到後面,遇到的問題越多,需要處理的時間更長。
幾位老人完成整個房屋的移動,花了近十天的時間。
在此期間,他們還經曆了和房屋主人的意見分歧、移動後又被要求往回移等意外困難。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通過自己幾十年來積累下的手藝,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

這三位老人,就像是神奇的房屋魔術師。
但當他們百年之後,還會有人繼承這門手藝嗎?
若幹年之後,還會有人知道和記得這門手藝嗎?
凡此種種,都是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的他們,所不得不面對和考慮的問題。

《尋找手藝3》播出後,張景也第一時間在豆瓣發布了導演後記。
他寫道,他為了保持此片的創作自由,主動拒絕了35萬的投資。
正因如此,他甯可觀衆覺得他“作”,也不願觀衆覺得他“可憐”。
這樣一個放着安逸的生活不過,卻要一次次折騰自己的“作精”,到底是怎樣煉成的呢?
追溯源頭,其實一切隻源于張景由童年經曆而萌發的一個小小願望:
“我在湖南西部的一個山村裡長大,随着快速城市化,很多傳統技巧也流失了。我就在想,身處現代都市的我,能否把這些智慧作為影像保留下來,也有必要讓孩子們知道,中國,遠遠不止你常看到的那些現代文明。”

在如今這個快速城市化的時代裡,傳承中國古老手藝的,卻往往是一些不在大城市裡的手藝人。
他們平凡又普通,從來不問什麼是“工匠精神”。
但他們的行為,已然豐富了傳統手藝的厚度,延續着這個國家的溫度。
看似默默無聞,卻又不可或缺。
正如《尋找手藝》第一部主題曲所唱的那樣:
森林裡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但是沒有他們,森林将不複存在。

*本文作者:張不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