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現實?殘酷還是美好?

20世紀40年代在反法西斯的同時,在意大利電影界掀起了一股“新現實主義”風。

二戰結束後,意大利全國蕭條,戰争帶來的創傷在一時之間根本就不可能修複。

在意大利各個地區都存在着嚴重的失業和貧困。

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維托裡奧·德·西卡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中最有才華的導演。

他的經典代表影片《偷自行車的人》被稱作新現實主義的“裡程碑”。

...

同時該影片獲得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别獎。

而這一部影片也出現了一個影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象,這一部電影的演員全部都是非專業演員。

影片以二戰作為背景。

二戰結束之後,羅馬這一個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樣到處都充斥着失業和貧困,一個工作前面聚集了無數的失業者,他們都希望這一次的工作能過落到自己的頭上。

...

「裡奇」同樣是一個失業者,但是這一次他的運氣比較好,他獲得了一份工作。

但是生活随時都會給你來一個轉折,這一份工作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而裡奇原本是有一輛自行車,但是壞掉了。

看着裡奇猶豫的樣子,下面的人紛紛争論說自己有自行車,可以做這一個工作,裡奇不願意放棄這一個工作。

...

他向自己的妻子說明了這一個情況,妻子雖然生氣,還是為了他将自己的嫁妝-床單當掉,讓裡奇去買了一輛自行車。

原本以為有了自行車就可以好好的工作的,可是現實就喜歡和你開玩笑。

裡奇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車就被偷了,他追了很遠還是沒有追到偷盜者。

...

自行車是他開始希望的地方,與他而言不會簡單的放棄。

他先去報了警,結果警察告訴他讓他自己去找。

第二天他帶着兒子和朋友一起去尋找自行車,一行五人,他們相互分好工說一個人看牌号、一個人看鍊子等等,但是他們五個人卻始終在一起,并沒有分開尋找。

或許他們在相互找尋自己的安全感,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分開行動。

...

本來以為自行車可能不會太多,結果在這個地方自行車随處可見,這個尋找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當然在這一個地方沒有找到自行車,但是在回去的途中,他再一次看見了那一個盜竊犯。

這一次命運還是沒有眷顧他,他還是沒有追到那一個盜竊犯。

...

裡奇将目光放在了那一個和小偷有接觸的老人身上,還是無果,但是裡奇依然繼續的尋找。

其實在自行車被偷走的那一刻于觀衆來說我們覺得這一個自行車肯定找不到,但是與裡奇來說他知道可能找不到,但是也要找啊,這個可是他一個充滿希望的象征。

...

而電影裡面裡奇的兒子反而像一個大人一樣,裡奇買回來自行車的時候忍不住向自己的兒子炫耀,而小孩卻在給老爸擦他的自行車,甚至還“批評”一兩句。

在找車的過程中孩子幾乎全程的跟着裡奇,特别努力的跟着自己的父親,帶着自己的小短腿,就像是一個“善後者”或者說“保護者”。

他一直保護着爸爸裡奇。

...

看完之後你不會相信這兩個人隻是在大街上随便找的演員,完全不相信。

但是其實裡奇的角色的扮演者原本就是一個失業者,所以他隻是本色出演,電影拍完過後他繼續失業。

就像是《何以為家》裡面的那一個小演員,因為那樣的生活本來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

現實不華麗、不刻意。

這樣的故事就是現實的“傷痛”。

而這樣的才是現實,才是真正的現實,很多影片打着現實主義的旗幟,一直講述僞現實主義的故事!

“人的命運在社會的運轉過程中有時顯得輕如鴻毛”


微信公衆号:不貳工廠

為大家推薦各類好看的電影和影視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