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

《最後的審判》影評是一部2019上映的法國懸疑劇情電影,由安托萬·萊博爾特執導,瑪琳娜·佛伊絲、奧利維埃·古爾梅主演,改編自法國真實事件“Suzanne Viguier”,講述一位單親媽媽諾拉基于對懸案被告人的同情,成功說服律師莫瑞提替被告重啟此案二審上訴,諾拉也親自着手調查,企圖發掘真相。然而在調查過程她深陷于案件的錯綜複雜情節,逐漸讓自己與小兒子的生活也步入混亂。

被立場所影響的真相

...

法庭與法律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的電影題材,雖然有時講到法條或審判規則會讓電影顯得有些艱深晦澀,但也不得不承認法庭對決的高張力場面,還有裡頭所帶有的邏輯思辨與對事物的省思都能讓觀衆一不小心便無法自拔地深陷在其中。《最後的審判》打着媲美《訴訟》與《羞辱》的招牌,國外影評也把它評價為法國近十年最棒的法庭電影,我想就足以說明這部電影所具有的實力。

真實懸案改編

...

《最後的審判》改編自法國至今仍沒有個定論的真實懸案,内容是一起發生在2000年的名為蘇珊娜的女性失蹤事件,由于她與另一位男子杜蘭德有婚外戀即将申請離婚,加上警方在家中發現微量血迹與蘇珊娜丈夫雅克在她失蹤後丢棄床墊的不尋常舉動,使得雅克被當作是殺妻并毀屍滅迹的犯人起訴。不過另一方面,警方至始至終并未發現屍體與雅克殺人的證據,也使得案件充滿不确定的争議。

有趣的是,雖然這起案件疑點重重,有許多可以推理設想的空間,但《最後的審判》本身并沒有被拍成懸疑電影,反而是一部紮紮實實的劇情片。并且片中為數衆多的法庭戲也沒有太多你來我往的法庭攻防,導演大多都把故事重心聚焦在另一位跟這起案幾乎沒有關聯,卻極力想幫助被告脫罪的單親媽媽,透過她為被告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無論是尋找最頂尖的辯護律師,還有之後監聽與搜證的過程,拿來跟立場相反的檢方互相做對比,從中講述《最後的審判》電影的核心主題。

每個人心中都有的盲區

...

到頭來繞了這麼一圈,《最後的審判》的重點不在真實事件的真相,什麼希區考克犯案手法、該如何藏匿屍體都也完全不是電影糾結的主題,而這也是這起懸案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正因為沒有人能給出百分百的定論,《最後的審判》才得以跳脫單起案件,透過正反兩方不斷提出的推論與意見講述何謂“法治”,并延伸到整個法國,甚至是全世界司法審判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我們從小便從電影或小說中得知許多陰謀與手法,或者從别人口中聽聞許多個人意見看法,這不僅逐漸養成看見黑影就開槍,還有以自身角度觀看一起事件,妄下定論的習慣,但每個人心中所認為的真是事物的全貌嗎?我們都聽過“無罪推定”、“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等原則,但也常無意識做出許多與之違背的行為,如同《最後的審判》中一口咬定雅克為嫌犯、制造輿論的情夫杜蘭德,甚至是想幫雅克脫罪,卻不斷想找出杜蘭德犯案證據的諾拉都是如此。

司法的真正價值

...

奧利維埃·古爾梅飾演的莫瑞提律師在片尾總結無疑是《最後的審判》電影最具張力的時刻,沒有确切證據怎麼能夠輕易判斷,排除其他沒被否定的可能性?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或許《最後的審判》電影中檢方證據都是來自幾位證人的證詞,而先不考慮那些是否為“串供”,距離案法已經過了十年的審判期,那些說詞還具有多少的參考價值?更不用說我們又如何判斷自己看見的事物是真有其事,或者我們早已為它蒙上一層名為“先入為主”的假設濾鏡?

結論

...

《最後的審判》的英文片名為《Conviction》(信念),它不僅呈現出現代看似嚴謹的司法流程其實具有諸多暧昧與不确定,也從這起離奇的懸案出發,針對司法的公平正義提出深入的讨論,當我們的意見能決定一個人命運,讓犯罪的人得到自由,或讓無辜的人被關入監獄時,我們是否該以更加客觀嚴謹的态度來面對?被告雅克在2014年出版了自傳書籍《我是清白的:10年的痛苦與掙紮》都可讓人省思司法的真正價值,還有我們自身的信念與看待事物的态度。

《最後的審判》是導演安托萬·萊博爾特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雖然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精采,但也有整體節奏緩慢、角色複雜、對話過于繁瑣等缺陷,建議看電影前先調整好自己的精神。另外,如果想看其他司法正義及陪審制的題材,也可參考1957年的黑白電影《十二怒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