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的话,五分给最后一课,四分给高开低走的北京好人,其他245顶多算及格边缘。
为什么「最后一课」打动我呢?
因为从前的「小虹小峰」成了今天中西结合的「皮特」。从前破败的小村成了今日的现代化旅游城市。从前对老师的毕恭毕敬成了今日随口的「我想怎么就怎么」。孩子们需要「收手机」,才能配合参演。从前在泥泞的路上奔跑却知道自己要去哪,今天却在花市灯如昼的车水马龙中迷惘而无所依归。
因为一副没有颜料被嘲笑的墨色的画成了今日的五彩斑斓却没有灵魂。
「颜料」是一个象征吧,象征着昔日匮乏的物质环境中熄不灭的心中火。那样灰调的生活却因为心里的东西而着色。今日一套应有尽有的「马克笔」却描绘不出梦想与未来。
影院里,我想起自己的老师,我想起日益老去的父母,我更感受到逝者如斯中一点点不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根」。「根」是「我和我的家乡」所着重描写的东西,那是一种乡土情怀,是离开了之后依旧让你魂牵梦萦,是即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也难以抹去的回忆。而我们有「根」吗?我们追求鳞次栉比的大厦,我们渴望窗明几净的别墅,我们如吸铁石被冰冷的金属吸引,离开了便不会再回头。渴望物质并没有错,但追求它的同时不应该忘记旧梦。
昔有「达达」,昔有「迷惘的一代」。一代人有一代的迷失,一代人有一代的回忆。在蜜糖中长大的人啊如我,难以体会这种艰辛与奋斗从而说这叫「煽情」这叫「催泪」。片刻的捧腹后又投入碌碌中。再过几天我也会忘了这些触动,忘了长篇大论时内心的波涛汹涌。
我没有得阿尔兹海默症,却天生拥有遗忘的本领。
于是推荐父亲去看,希望这个异乡的游子能唤醒美好的回忆。它没有一遍遍刻意的大喊「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却从头到尾抒发游子异乡的亲情。于是愿意因为片刻的感动,给「我和我的家乡」褒奖。
(见到首映会还是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