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曾影響了我的育兒觀:他們想教孩子如何正确地抛球,而孩子卻隻想着“警察抓強盜”的遊戲。

這句話出自《遊戲力》(勞倫斯·科恩著)。


...


養娃五年後,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變化,我想應該是:“一個戲精的誕生”。

嚴肅地說,如果你想當演員(想懂點兒童心理學),這本書的确是本不錯的教科書。


/ 01 /


我們會不無留戀地發現,孩子軟萌可愛的小寶寶時期是那麼短暫,他們很快就開始“惹是生非”。這讓我們随之氣惱憤怒、懲罰說教,卻發現情況越來越糟。

我們不僅疲憊不堪、無計可施,甚至對自己也全面懷疑與否定:嗯,我果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好媽媽(爸爸)!我怎麼連這件事情都解決不了呢,好無助!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必須要“打入孩子内部”,了解孩子的内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是孩子的存在方式,是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主要途徑。

因此,無需吼叫,跟孩子一起玩遊戲,才是與孩子溝通的正确方式。

用孩子的方式,才能愉快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 02 /


比如《遊戲力》中提到一個爸爸,專門發明了一個“停走停”的遊戲來給女兒剪指甲。

他女兒小的時候,很不願意剪指甲,當然,強迫一點用也沒有。

于是,這個爸爸拿着指甲刀,站在幾英尺外朝女兒的方向走。

當女兒說“停”,他就像被速凍一樣停住,當女兒說“走”,他就會慢慢走近女兒。

伴随着女兒的笑聲,最後指甲剪好了,彼此也都玩得很開心。

通過這個遊戲,女兒學習到了如何制定規則與合作,增強了行使控制權的自信心并緩解了内心的焦慮,同時,彼此間增進了信任感與親密關系。

遊戲力絕不僅僅是遊戲而已,但說教、發脾氣的效果最多為零。


/ 03 /


大部分孩子還會本能地去玩能夠幫助自己處理生活困擾的遊戲。

當一個三歲孩子玩打針遊戲的時候,他通常會選擇假裝醫生,讓爸爸媽媽當病人。

爸爸媽媽需要一邊裝得很痛、很害怕,一邊哭喊着:“我不要打針!求你了!不要!”

這個看似簡單的小遊戲實則功能性很強。

它讓孩子處于強勢的一方,通過角色置換,幫助孩子再次經曆了整個打針的過程。

讓他的恐懼感、痛苦感、被動接受時的無力感都通過笑聲釋放了出來,幫助孩子進行了心理修複。

這些,孩子是無法用别的方式來完成的。


/ 04 /


心理學家皮亞傑根據遊戲與認知發展的關系提出了三個兒童遊戲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言行及心理狀态。

(0-2歲)感知運動階段,幼兒通過不斷重複某種動作來進行練習性遊戲。

(2-7歲)前運算階段,表象思維發展,兒童熱衷于假裝形式的象征性遊戲。

(7-12歲)具體運算階段,邏輯運算能力發展,兒童進行規則性遊戲。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會選擇不同的遊戲方式來适應現實世界,學習、療傷、建立親密關系與自信,以達到認知與情感上的滿足。

 

/ 05 /


遊戲,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最佳溝通與聯結方式。

孩子不斷需要關愛和照顧,好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

(《遊戲力》有關兒童心理學中“依附理論”的解讀)

不斷蓄滿孩子的杯子,是親子聯結的根本。

如何蓄杯,則需要我們“對準頻率”,做好“翻譯機”,讀懂孩子令人惱火的言行背後所隐藏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火上澆油。

比如當我們認為孩子已經能夠獨立穿衣服,而他們卻不願意去做時;

或當孩子出現倒退,表現出種種不符合年齡的幼稚時,我們就會很生氣。

正确的解讀:

孩子此時在内心深處需要有所依靠。隻有依賴感滿足後,他們才能重新出發,繼續往獨立的方向前進。如果你為此大動幹戈,他們就會總想着依賴;但是如果你接受這種感受,甚至把它變成一個遊戲,他們就能很快度過這個階段。

如何蓄杯:

假如你4歲大的孩子趁着小弟弟不在時爬進了嬰兒車,那麼你就用喜悅的聲音說:“哇,好大的嬰兒!我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嬰兒!”假如他開口說話,你就驚呼:“嬰兒居然能說話,太神奇了!”相信我,他馬上就會從嬰兒車裡出來,對你表演能跑會跳等。“變”回嬰兒這一段短短時間裡,他的杯子被迅速蓄滿了。在大一點兒的孩子看來,嬰兒似乎隻要躺着就能得到成人的疼愛和關注。而蓄滿杯子後,他就可以重新像一個4歲孩子一樣充滿熱情地跑跑跳跳了。


/ 06 /


毫無疑問,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遊戲,錯失的不僅僅是家庭樂趣。

不管你多麼疲累,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也是一種減壓放松,因為最終你們都會很開心。

有些時候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積極關注和參與。

比如孩子無法進行獨立玩耍、遇到社交困難、生活發生變動、需要确保安全等情況。

有些時候孩子隻需要你充當好“伴奏”的角色就足夠。

比如在你忙着用吸塵器清理地闆時,你的小孩突然提着包包經過你的面前,走到門口,跟你說再見。“我要去醫院了,再見,拜拜。

”……你的角色是踏進這個遊戲一小步,不用太多。隻需跟他揮手道别,然後繼續吸地闆。……最後你問:“你回來了嗎?”他回答:“嗯。”你過去抱緊他,告訴他你有多高興他回來了。


遊戲,是父母發揮積極作用的一項重要技能。隻要我們放下身段,下定決心,多動一點點“歪”腦筋,多加練習,就能掌握。

維尼四歲時,我曾一度面臨他起床難的問題。後來,我決定用他最喜歡的玩具小汽車叫早。每天早上,我會将兩輛小汽車開到他的身上,它們一路你追我趕,從“高速公路”(腿)開到“屁屁山”(屁股),并終于開到大草原(頭)………他總會笑着醒來,還不停晃動身體,想讓車摔下“懸崖”。

待時機成熟,我會将“車”開出房間,開向餐桌,他也會随着跟出來,爬上餐椅繼續後面的故事情節……

 

/ 07 /


有一部電影诠釋了最棒的“遊戲力”,它就是經典奧斯卡影片《美麗人生》。

一對猶太父子被送往納粹集中營,爸爸卻告訴兒子,這是一場遊戲,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

...

爸爸在被納粹押去殺害的路上,正好經過兒子藏身的鐵箱。爸爸擔心兒子看到會害怕,便面帶微笑、故作滑稽地大步前行。

...

當一輛真正的坦克開到兒子面前時,爸爸已經被納粹殺害。

...

兒子的童心在爸爸編織的遊戲中得到了保護,即使身處恐怖的集中營,也沒有造成心理傷害,反而始終充滿着希望。


其實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時間很短,十幾年一晃就過。

現在一起遊戲的畫面,都會成為将來孩子與我們最甜蜜的回憶。

願我們不留遺憾。


同步于我的個人公衆号:維尼媽媽的時光機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