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眼》最近的播出,從各大社交平台的讨論來看,最熱的話題不是磕cp,不是摳糖,不修帥哥美女劇照圖,不玩梗。
《暴風眼》的觀衆,不是在找“沉睡者”,就是在找“沉睡者”的路上。

《暴風眼》觀劇後遺症之一:看誰都有問題。

在這場頭腦風暴中,有條分縷析的:






也有通過“旁門左道”,靠殺青花絮猜沉睡者的:

還有根據劇照猜的:

還有分析不出來破罐子破摔瞎猜的:

好家夥。
就我本人的觀劇體驗來說,《暴風眼》的确給觀衆以很強烈的參與感,看劇時總是忍不住去猜誰是幕後隐藏的間諜“沉睡者”;這集中表現為每出現一個新線索就興奮,每失敗落空一次就失落,每出現一個意料之外的新情況就既興奮有随即感到腦子不夠用。這狀态像極了玩劇本推理大師的我,每放出來一集就像點開了一個線索,先是興奮,然後一臉迷茫。
細細想來,強烈的參與感和推理欲望大概主要是源自《暴風眼》對推理邏輯的注重以及推理過程的詳盡展現。在我的刷劇經驗裡,很多的推理懸疑劇,除了一些專業性強的常規推理(刑偵技術、犯罪心理),還有很多時候要麼就是靠事件巧合,要麼就是推理大師的神之靈感。當觀衆一頭霧水,案件毫無頭緒的時候,推理者突然因為一個什麼偶然事件,頓悟了!

觀衆:他好厲害我好菜……
而《暴風眼》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推理邏輯很嚴密。觀衆與國安偵查員一樣,面臨着同樣的複雜局面,要從已知的人物中找到隐藏間諜。從開播以來,劇中所有的推理結論,都是有根有據穩紮穩打的,對可能性的排除或者是懷疑都詳細地呈現在了劇中,所有關鍵的審訊以及怎樣從審訊中獲得口供都呈現了出來,所有人物的行動都是有理由有目的的。
《暴風眼》的行動邏輯清晰,沒有抓馬情節,沒有神之靈感,沒有偶然事件,這給人的感覺很踏實。
當然,既然要相對真實地還原國安偵查員辦案全過程,也就會面對真實的失敗。
開播以來,國安偵查員面臨了好幾次的線索中斷,案情停滞:
1.在最初的技術交易關鍵節點,買家獲取情報放棄交易,線索中斷。
2.國安将偵查方向轉向賈長安,賈長安被殺害,線索中斷。
3.國安發現苗霏行為的異常,與之合作,苗霏在行動中暴露,成為棄子,線索中斷。
4.國安意識到吳淼的問題,跟蹤調查後逮捕吳淼,吳淼卻是另有其事,線索中斷。
5.國安将視線轉向周戀,在進行跟蹤的途中,周戀被人殺害線索中斷……
觀衆:我太難了。
所以這個劇播出到現在,我最害怕的一句話就是:線索斷了……

實際上國安的偵查思路幾乎都是沒有問題的,這艱難的破案過程,主要是因為本劇的反派相當之強大,明面上的,背後沒有顯露的,已經被抓捕的,每一個都是高智商的,有強大的反偵查意識的(賈長安除外,所以他沒活過兩集)。
例如:
喬西川一直以來都以徐鶴的面貌出現,或者遠程控制,所以國安一直以來都沒能掌握其行動信息;
國安與苗霏配合複制假秘鑰,引徐鶴現身,與此同時境外犯罪集團在苗霏行動之後派出了自己的人手“沉睡者”,真秘鑰得手。
苗霏故意将重要文件放在客廳被周戀看到,周戀沒有上當,反而察覺自己已經被懷疑,周戀逃跑。
同時,犯罪集團内部也有鬥争,所以周戀會被殺害;喬西川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不利局面,于是反向追蹤蝙蝠。
所以“沉睡者”為什麼能夠隐藏得這麼好,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跟國安目前掌握的徐鶴根本就不是一夥的,他直接聽命于境外犯罪集團,而這都是國安目前未知的。
……
國安太難了。
事實上,現實中的國安偵查員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群高智商犯罪群體,而且他們有最先進的技術和作案手段,劇中也有大量的展現。所以,很多案件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國安偵查員永遠不會有觀衆所處的上帝視角,最基本的監控視頻排查,就意味着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還有可能一無所獲;一旦一條線索斷了,或者查錯了方向,打擊将是巨大的。就像宋局所說,辦案就是一個走迷宮的過程,走錯了怎麼辦,隻能退回去重新走,但是至少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

但是國安的特殊性在于,案件都是關乎國家安全,失敗的代價有可能是巨大的。
我們的國安戰士,就是處于這樣的高壓之下。
《暴風眼》無愧于是一部緻敬國安的劇。真正的緻敬不是展現國安偵查員們的風采、光芒,而是他的艱辛,他的不易。
身處風暴中央,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湧動;當風暴開始移動,立馬能夠摧毀一切。《暴風眼》對國安面臨的這種高壓氣氛營造得十分到位,對案件偵辦的過程還原得十分詳盡。整個劇都會圍繞這一個案子鋪開,觀衆可以盡情得參與進去。它沒有打怪升級的爽點,稍不注意就會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在高能推理的過程中,給足了興奮點,讓我體會到了燒腦的快樂。這樣的劇本,委實不易。
最後,每日一問,沉睡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