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記憶中,關于青春的印象大部分已然模糊,曾經的那些接觸留下的感悟比面目清楚。因為回不去,所以忍不住一遍遍回望,那些青春,和着笑和淚,用相遇和離别一同構築。
一直猶豫要不要看這部電影,在走進電影廳前也沒有做什麼功課——比如看看影評、劇情簡介和票房什麼的。但偏愛文藝調子的男朋友決定要看,我也就陪太子讀書,帶着點可有可無的姿态收獲了一張票。其實我内心是清楚的,不在乎的姿态下面,是一顆想要逃避的心,我怕在這樣一場懷舊意味十足的電影中,太容易讓我想起曾經那些象牙塔中的過往,那些過往像是失去水分的紙張泛黃發脆,我不忍多讀,怕翻閱過度被某一頁弄破劃傷,或是不小心弄掉哪幾行。
直到觀影廳中所有的燈熄滅仍然沒有撫慰我内心的忐忑,在座位上,我幾乎是正襟危坐,意識到姿态太過于緊繃之後稍微向左靠了靠,旋即又覺得不舒服的扭動回正中。随着屏幕上“老師好”的出現,仿佛回到了課堂,整個影廳瞬間成為了教室,窗外的陽光燦爛的晃着我的眼睛,我偏過頭去看,林蔭道上人聲熙攘,這種熙攘不同于商場、街邊的叫賣、吆喝與流行音樂的雜燴,而是帶着青春的汗水氣味和清爽的有些驕縱的笑聲,仿佛剛從樹上摘下的檸檬,帶着晨間的露珠,指甲一掐,沁出酸澀的新鮮汁水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于謙在影片中扮演的苗宛秋老師,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老師。闊别學校太久的我不大知曉現在的師生相處模式如何,但于我和更早的一些學生來說,在苗老師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曾經的老師的影子。認真、執拗、刻闆、不近人情,他不完美,但他有自己的堅持和堅守。他有人性的閃光點和師者的師德,這兩者成就了一個形象鮮明而飽滿的老師形象,在鏡頭外看他和學生鬥智鬥勇的情節,怎麼看怎麼覺得像是一個長輩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責備。他未必完美,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帶着些有色眼鏡看待“刺頭”學生,不允許學生質疑的“一言堂”做派,這些不完美,讓他的形象更真實。
整部片子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喜劇,也沒有抖什麼包袱或者是把一部電影演成一個大型的相聲或者小品,它是一個故事,一個有着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不荒誕,也沒有故作高深。像一首散文詩,在一個個鏡頭切換的過程中,緩緩的講述着幾代人的青春,講述着鏡頭外很多人能看懂的故事,甚至這個故事有些不完美,帶着遺憾,安靜最終沒有考上北京大學,甚至沒有上大學,苗老師沒有在和同學們相聚在一起,回顧分開的那些年,甚至愛情都被弱化成青春期若有若無的好感,沒有成為結尾必須交代的畫面。
這樣也好,那些不完美和遺憾,喚醒了我們青春的某個音符,形成了懷念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