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衆号【樸素電影】,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網絡。

《桐廬夜泊》【元】 吳師道
合江亭前秋水清,歸人罷市無馀聲。燈光隐見隔林薄,濕雲閃露青熒熒。樓台漸稀燈漸遠,何處吹箫猶未斷。凄風涼葉下高桐,半夜仙人來絕巘。江霏山氣生白煙,忽如飛雨灑我船。倚蓬獨立久未眠,靜看水月搖清圓。

提起富春江,雖然去過的人不多,但是一定或多或少都聽過。

...

富春江一帶在曆史上,曾是桐廬縣治舊址。文章開頭的《桐廬夜泊》就是一首描寫富春江的詩。

描寫富春江的詩詞有更多比這首更有名氣的。

因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轼、範仲淹、謝靈運、黃公望、康有為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曾駐足于此,留下三千多首描繪桐廬山水風光的詩詞,及傳世畫作《富春山居圖》。

...

可以說富春江是一條用詩詞畫作凝聚而成的江,但吳師道的這首詩依然出色,他沒有摻雜過多的浪漫主義想象和私人情感抒發,貴在真實和貼切。

尤其是詩的最後四句:

“江霏山氣生白煙,忽如飛雨灑我船。倚蓬獨立久未眠,靜看水月搖清圓。”

今天要推薦的《春江水暖》,就是以杭州富春江畔為背景。

...

01 人間煙火

這部長達150分鐘的電影,故事并不複雜:

富春江畔正在舉辦一場家族壽宴,不料老母親席間病倒确診老年癡呆。她的四個兒子因為贍養問題,使得親情關系發生着劇烈改變。

...

老大家的女兒為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與家族劃清界限;老二在勉強營生的環境中面臨兒子新婚房的難題;老三一面獨自照顧唐氏綜合征的兒子,一面躲避無縫不入的債主;老四忠厚老實,卻連自己也照顧不好。

...

家族親情與個人取舍不斷受到考驗,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變化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有着一些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煩惱和瑣事。

...

電影講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對于觀衆來說這個故事其實是複雜的。導演在電影中其實有很多刻意留白的部分,而這些部分是靠觀衆去自發想象的。

如果導演處理得當,這種對于留白部分的想象,會讓電影的故事變得更加豐滿,有層次感。而很多電影之所以回味無窮,成為經典,原因也就在此。

比如電影中老母親住在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家裡的時候,偷偷把藥都藏起來,一粒也沒吃。

...

導演并沒有說明她為什麼要把藥藏起來,但通過劇情前後的一些鋪墊和暗示,觀衆會自然而然地以為她是怕大兒媳婦下毒毒死她。

觀衆在無形中用想象幫助導演豐滿了劇情,同情老母親,讨厭大兒媳婦的唯利是圖,斤斤計較……

這就是留白的力量,也非常能彰顯導演的功力。

...

電影中的人物角色是多元化的,老母親是一個貫穿故事的核心人物,老四則像一個旁觀者。

其他角色如老大一家、顧喜、江老師、老二一家、老三、患唐氏綜合征的康康等,也都在故事中站在了各自的位置,發揮了他們自身的功能性。

...

該片絕大多數演員,都是顧曉剛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其中一些演員甚至将現實生活中的身份關系也帶到了電影之中。

因為這些群演從來沒演過戲,顧曉剛還對他們進行了短期培訓,提醒他們不要穿幫。

但我們觀看過程中會發現他們的表演非常真實而且具有力量,反而比很多專業演員演繹地更加精彩。

城市的變遷、複雜的家庭關系、人物之間交際的情感糾紛、金錢糾紛……都讓這部電影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對于觀衆來說,也具有了一種獨特的現實性沖擊力。

...

但同時《春江水暖》又是一部具有獨特美學風格的電影,在近年來的國産“非商業”作品裡,是少有的優質作品。

為了能夠呈現富春江畔山水草木在時間之中的真實變化,顧曉剛甚至選擇了按照真實季節來拍攝的方式創作這部電影,潛心拍攝兩年方才完成前期工作。

...

整部電影蘊含着一種詩意,這種詩意并非無病呻吟,而是與時代變遷、人物變化有了恰到好處地結合。作為顧曉剛導演的第一部長篇處女作品,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已經相當驚豔。

...

“《春江水暖》是一部會留下強烈印記并且無法被沖淡的電影,具有寬廣、莊嚴的溫柔和叙事性的結構,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氣韻生動的電影化表達。”(“影片人周”總監查爾斯·泰松評)

“《春江水暖》是一部超凡的電影。”(東京FILMEX電影節主席市山尚三評)

“電影《春江水暖》以精緻的攝影構建了一幅正在緩慢燃燒的社會圖景,現代性和傳統共存其中。”(《Screen Daily》評)

其實從一些媒體和影評人的評價中就可見一斑。

...

在文學作品裡,景色描寫是可以用來豐滿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反之,人物性格和故事也可以映照出景色變化、時代變遷。

而《春江水暖》作為一部影像化作品,實現了這種文學表達。

...

從對導演的采訪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春江水源》的古典美學特色:

“我們想做一個電影美學的革新,所以我們沒有把他當成電影的概念,包括裡面所有的藝術語言都是來自繪畫。這種散點透視,準确點叫“非消失點散點透視”,是中國繪畫非常獨有的一種透視。來自東方的哲學觀念,中國畫裡山水沒有消失點,其實電影最大的主題是時空的無限。”

...

當我們展開一幅中國古代的繪畫長卷欣賞的時候,就像畫家作畫的時候一樣,是利用了散點透視。

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能夠表現“咫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故而,隻有采用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原理,藝術家才可以創作出數十米、百米以上的長卷,如(清明上河圖)。

...

《春江水暖》的表現手法正是這種“展開山水畫卷”的感覺。片中那個江老師在富春江裡遊泳的長鏡頭,就是“展開畫卷式”的橫移。

...

這種運鏡方式頗具實驗性,而且如果單從手法上來說,這種橫移鏡頭并不是什麼好用的手法。

但前文也有提到,導演把形而上和形而下進行了恰到好處地結合。因此《春江水暖》比起《富春山居圖》,其實更像《清明上河圖》。

...

02 野心勃勃的青年導演

現在談論中國的導演,一般都是按照第五代導演、第六代導演、青年導演這樣區分。

很多人調侃第五代導演的隐痛是“文革”,當然這隻是一句玩笑話。

曆代導演對美學風格都是有自己的探索的,但是第五代導演和再之前的導演,聚焦的核心依然是故事。

到了第六代導演,才開始逐漸對美學風格有了更加深入地探索,不再完全是為故事服務,比如婁烨、賈樟柯、王全安等導演。

而現在的青年導演們在美學風格構築上的野心,已經大大超越了之前的導演。

...

畢贛、祈钰坤、周全、蔡成傑以及本片的導演顧曉剛等青年導演,尤其是畢贛和顧曉剛,對于電影美學風格的探索已經超越了電影自身的故事性。

尤其畢贛的作品和《春江水暖》,是由審美為地基而構建出來的高樓大廈,故事和人物反而成為大廈的點綴。

...

雖然這種探索目前很難下定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無法确定是否可以一直繼續走下去。

但至少這條探索的路上,已經不乏一些優質作品:《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春江水暖》……

值得一提的是,顧曉剛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迷影”導演。

...

不難從《春江水暖》看出他的迷影身份,影片的很多地方有楊德昌《一一》、侯孝賢《悲情城市》以及小津《東京物語》等電影的影子。

...

比如開場的壽宴,就是參考了《一一》。在叙事和技法上,也參考了《教父》的那場婚禮戲。

他自己也坦言拿了一些優秀的影片作為參考。但很容易看出,這些參考并不是照搬,而是靈活地運用,并且有了生動地本土化表達。

...

也許正是因為非科班出身,才更有實驗的勇氣。

所幸,實驗得到了結果,《春江水暖》獲得了榮譽和業界的肯定。至少證明這條探索之路是有價值的。

...

顧曉剛的野心不僅展現在美學風格的革新,他還計劃拍攝《千裡江東圖》三部曲,而《春江水暖》隻是卷一。

接下來的第二部他想以亞運會為背景,出現在卷一的人物可能還會出現在卷二、卷三,但将會是全新的故事。

探索之路漫漫,但總算有一個比較好的開端,而顧曉剛導演對于初心和真誠的看重也讓未來的作品值得期待:

“之前我會懷疑,我們做那麼久,花那麼多時間,好像做一個菜,從什麼時候開始種植,怎麼種,背後有些東西不會有人看到。有時候也會問自己,為什麼要花那麼多心思去半夜在月光下給植物放個歌。那個人在吃的時候是真的能感受出來嗎?原來真的能感覺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