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哪吒上映也過了很多天了,剛開始并沒有很吸引我,也算是對國産動漫的一種不看好吧,(果然真香),但是這麼多天來各大公衆号、教育機構、朋友圈都在吹爆這個電影,我也忍不住去看了。
哪吒“火”了。電影借助傳統經典元素,用科技之筆,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正義戰勝邪惡、偏見與打破偏見、性本善與展現性本善的故事。傳達“我命由我不由天”。具體來說,從電影本身看,人物形象的改變,煙熏妝,醜萌醜萌的外表;父母形象的改變,父愛無言的李靖,穿上铠甲陪孩子踢毽子的母親;還有獨具特色的配角,一口川普的太乙、自帶回放的坐騎豬、結巴的申公豹等等。畫面方面,美觀真實;劇情方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也沒有什麼拖沓的劇情;思想傳達方面,命運與抗争,正義與邪惡,童年和成長,父母與孩子,任性與救贖。從橫向來看,時代層面,傳統觀念和時代新價值的碰撞,一方面展現社會現實,親子關系、陪伴與成長,道德偏見和自我認知。一方面預示動漫産業的“春天”是不是來了,我國動漫産業一直處在被外國動漫包圍的處境之中,童年裡的藍精靈、貓和老鼠和小豬佩奇,反觀我們雖數量多但是精品少,我們不缺元素,不缺故事,不缺形象,缺的隻是創新和重構和工匠精神。哪吒的這次票房大賣,原因有前期宣傳好,又恰逢暑期檔,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借鑒與創新。從縱向看,體現藝術的時代性,群衆性,思想性”;體現文化的自尊自信和文化的技術展現和工匠精神。
近幾年的《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讓我們看到中國動漫産業能行,中國元素、中國價值是可以在新時代重新被了解、被認知、被認可。而且還展示了一個道理:文化自信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還是一個商業問題;一個個符合時代、滿足群衆、内涵思想的作品,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哪吒之魔童降世》再“火”,也要禮貌、理智、理性看待潑來的“冷水”。看完出來的時候有一部分的人說“棄坑” “什麼玩意,改的弱智”等等,觀影是主觀的,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時代,人人可以表達的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在看同樣的電影,也在看屬于自己的電影,立場不同、觀點不同、環境不同、想法有異、甚至心情不同、理解有差,可以說這個時代,我們已離不開相互的評論與争論。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評論。不管怎麼樣,尊重市場,尊重群衆,抱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态度總是理性的思考。
《哪吒之魔童降世》再“火”,也需要更多的作品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形象,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過程,不能盲目、躍進。一部作品還不能足以改變當前動漫産業的現狀,需要更多的作品火起來,而火起來的作品,既要尊重市場,用商業化的思維表達真正的中國價值,也要尊重群衆,滿足群衆需求,在商業化與社會化之間找到平衡,更要有時代責任和使命感,正如電影中台詞所說“我要奔向前方那光芒。期待接下來的封神系列都可以這麼火。
回想前段時間的《封神演義》“創新”角色,加入“驚世駭俗”的兄妹戀劇情,足夠吸引眼球,哮天犬變成了女嬌娥,楊戬和妲己談起了戀愛,姜子牙成了賣面的老頭等等,最後也隻有面臨下架的命運。而哪吒的創新也吸引眼球但是制作精良,赢得了觀衆的心。國漫之光,呼籲精品。導演餃子說:“當大家都不再提國漫崛起,都不抱着支持鼓勵的心态,國漫已經變成大家的生活必需品了,那個時候,國漫就真正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