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粝、灰度、人文關懷、接近真實的紀實性,是賈樟柯的電影作品一貫的藝術風格。

...

世紀交替

幾何問題還是代數問題

電影中沈濤對梁子問道“咱們什麼關系,代數關系還是幾何關系?”

...

故人離散

沈濤的中年失意與社會的陣痛

時間來到2014年,這一幕舞台劇的絕對主角是沈濤,中年失意的她已經離婚多年。

...

隔洋望鄉

張到樂的母語文化缺失

2025年後,從小在澳洲長大的張到樂早已不知母語為何物,以至于他跟父親張晉生無法用母語溝通,隻能用谷歌翻譯輔助交流。

...

這種血緣都無法彌補的文化隔閡,最終讓父子兩個走到對立面: 從小母愛的缺失,促使張到樂喜歡上自己的華裔中文老師-米娅。

...

電影中米娅與到樂的歲數至少相差二十歲以上,這種忘年戀情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下是極其少見的。

很多人都在說賈樟柯安排這一段,是為了歐洲觀衆的骨科傾向,但我認為他在2025年的未來設置這一段情節,更多是寓言未來社會道德的重建。

到樂,doller美元,賈樟柯在電影中已經暗示得夠清楚了:

沈濤與晉生結合,誕生了下一代的張到樂,中國社會因選擇機遇,帶來了美元和經濟的發展,也催生了留學熱、旅遊熱、國際通婚和投資移民。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第二代乃至于第四代華裔,就會發現他們除了膚色與中國人一緻外。

生活習慣、處事方式、甚至精神面貌都會與陸生中國人截然不同。

這份不同就是個體長期與母體文化的疏離造成的顯性現象。

張到樂成年後仍然保存着母親給他的一把鑰匙,仍然想着有一天返回中國跟母親團聚。

遺憾的是,電影結局他沒有等到返回大陸看望母親沈濤,最後米娅問他“如果我們見到她,你怎麼向她介紹我,你的老師 ? 朋友 ? 姐姐?”。

張到樂一時語塞無法回答,他不知道該怎麼跟數十年不見的母親,提起自己的新女朋友。

在航天技術已經發達的今天,距離早已不是問題,讓他無法再淡然與母親會面的,隻剩下因文化環境造成的疏離。

他的情況也正對應現實情況下大多數移民華裔的真實境遇。

母體文化的長期缺失早就讓其脫離了中國人的範疇,但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卻又冥冥之中存在某種文化的感應。

張到樂在海浪翻湧的潮汐中,感受到母體文化的存在,同時這也是新一代移民對祖國文化的一次感應聯結,它是跨海牽連的血脈遊絲,也是隔洋望鄉的悠遠執念。

4:3 16:9 2.39:1 ,這幾十年來電影熒幕的畫幅不斷擴寬,賈樟柯以三種寬度在世紀之間譜寫出中國社會巨大變革的舞台劇。

雖然電影海報slogan是約故人相見,看山河不變,實際上電影的結局與現實中國一樣,緩緩走向早已預定好的“山河不再,時移事易”。

1999年末

2025年末

濤的落寞與孤寂,以及時代的迷失和焦慮,在結尾80年代迪斯科舞曲《Go west》中被撫慰,這是一次個體與時代的精神聯結,也是悲哀又釋懷的世紀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