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法國導演克裡斯托夫·巴拉蒂所指導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發生在1949年,“池塘畔底”輔育院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馬修老師;有脾氣暴躁,一心想要升官發财的校長;有年邁的神父;有把犯錯就懲罰當行為準則的代課老師;還有一群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的孩子。

“池塘畔底”輔育院,是一所寄宿制的學校,在這裡的孩子們年齡不一,性格不一,命運雖然各不相同可是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悲情的故事。

比如莫翰奇,他的父母離婚了,母親獨自一個人帶着他,可是母親要工作就無暇照顧他。沒有完整家庭的他開始惹是生非,先後被三所公立學校開除。母親不得已把他送到池塘畔底輔育院。在這裡莫翰奇也沒有讓老師省心,上課無心聽講,畫侮辱校長的圖畫,經常被暴躁的校長懲罰打掃衛生或者是關禁閉。

比如孟丹,在校長辦公室,老師們當着孩子面讨論如何對付這個撒謊成性的少年。這個抽煙,喝酒,偷東西,欺負比自己年幼的同學,所以當學校丢失大筆錢财的時候每個人都以為是他偷的。盡管到後來神父發現确實不是孟丹偷了錢,可是校長卻不願意為這“惡習難改”的少年作證,他覺得監獄就該是孟丹這樣的孩子該去呢地方。孟丹恨這個總是侮辱自己的校長,恨整個輔育院,所以在最後他點了一把火燒了這個他恨之入骨的地方。脆弱的人總是喜歡用兇狠來僞裝自己,這句話形容的就是孟丹這樣的孩子。他們比别人更需要溫暖,隻是他們不懂表達。沒有人注意到孟丹在馬修老師肯定他唱的不錯的時候表情,他不是要發飙,隻是錯愕。雖然孟丹可惡欺負貝比諾,不交錢就不讓他睡覺,可是他也不願意讓别人随時随地的當負面教材。

比如貝比諾,一個失去雙親的可憐的小男孩,一個總是在鐵門前等周六的小男孩,一個總是盼着父親能在自己想象的周六,來接自己回家的小男孩。這個可憐的孩子,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的時候,他委屈的說,我什麼歌也不會唱。

諸如這些,孩子們野蠻的,孤單的在這裡成長,得到的是犯錯就要懲罰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在這裡都得不到家庭的溫暖。

雖然犯錯就要受到懲罰,可是依然沒有阻止孩子們在學校裡惹是生非。

那個離職老師胳膊上的傷疤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證明這群孩子是多麼調皮搗蛋,開玩笑沒有深淺。或許是為了讓剛剛到來的“光頭”馬修老師更能明白這些孩子的頑劣,在他還沒有正式上課之前,親眼看到學生的惡作劇差點弄瞎了神父的眼睛。

可是就算這樣,馬修老師依然沒有放棄,他想起自己的老本行,他拿出自己的樂譜,雖然他曾經發誓再也不作曲了,當下他卻決定為了孩子們重新作曲。

當馬修老師重新拿出樂譜激動的自言自語,“永遠别說永遠,凡事皆有可能”的時候,我突然也被點燃了。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簡單,美妙的音符,平複了孩子們在沒有愛的輔育院中不安的心,溫暖這些缺少愛的孩子。是音樂改變了這些幼小的心靈!

這部2004年的電影,沒有帥氣的讓人犯花癡的帥哥,沒有穿着華麗的服飾,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的隻是被學生折磨的近乎焦頭爛額的老師,有的隻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有的隻是簡單,快樂,幹淨的音樂。可是就是這些音樂,唱進孩子們的心裡。

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了這些孩子,就算沒有人看好這些孩子的未來。馬修老師不想放棄,他在聽到孩子們調侃自己的“小曲”之後,開始組織合唱團,用音樂溫暖孩子們心靈。

凡事皆有可能!是這部電影傳遞給我們的力量!隻要你的心還在跳動,隻要你的血還在流動。隻要你有一個自己的夢想,那麼就努力吧,凡事皆有可能!

影片的最後,當馬修老師被迫離職的時候,孩子們從窗口扔出的紙飛機,紙飛機上書寫着孩子們稚嫩的,真摯的祝福,向每一個觀看影片的人表現了孩子們可愛的轉變!小貝比諾拿着自己的行李追上了馬修老師,在一個真正的周六,貝比諾找到接走自己的父親,找到了自己的家。

...

凡事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