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斷進步,日常生活在不斷便利的同時,還湧現不少新玩意,其中電影制作的發展就是日新月異,從昔日黑白默片到色彩紛呈,再到今時今日極具震撼的大場面,視覺享受越來越過瘾。
如今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大制作,一般會着重考慮其特效場面的占比,像全球票房總冠軍《複仇者聯盟4》便是以特效見稱,全片特效鏡頭超過2600個,這也造就了高達3.5億美元(約合24億人民币)的投資成本。

然而,好萊塢大導諾蘭卻打破這種特效信仰,他即将要與觀衆見面的新片《信條》雖然超過2億美元(約合14億人民币)打造,卻隻存在不到300個的特效鏡頭,就連《小婦人》這樣的情感片也比不上,後者特效鏡頭大約500個。

《信條》由克裡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茨基、迪寶·卡帕迪亞等主演,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科幻電影,但與衆不同的是,在剪輯師生猛的操作後,全片特效鏡頭創諾蘭近年來作品新低。

諾蘭信奉實景拍攝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前《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等就這樣如此操作,在他看來,實景拍攝不但效果更震撼和逼真,效率也更快速和方便。

從放出的預告可以看到,《信條》有頗多的驚險場面,甚至火爆場面,雖然畫面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大部分都是實景還原,其中音波747客機撞擊的場面,就真的是簡單粗暴買一架真機,後來諾蘭在訪問中就說明,比起電腦慢慢建模設計,這樣更快更真更震撼。

除了真實拍攝,諾蘭所創作的作品大都講求腦洞,邊看邊燒腦是經常的事,曾經的《盜夢空間》就燒倒了一大片影迷,可能至今都搞不懂到底是夢,還是現實。

《信條》也不例外,如果說王家衛是因為沒劇本,所以讓演員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那諾蘭就是給劇本,你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
作為片中主角,丹澤爾·華盛頓之子約翰·大衛·華盛頓就曾大吐苦水,劇本老看不明,日常拍攝隻能一邊請教一邊腦洞,至于拍完,整個故事說什麼,他本人是真的回答不上來。

《信條》故事複雜難懂,這一點從諾蘭與剪輯師詹妮弗·拉梅的交談中也能體現,前者表明這或許是史上剪輯難度最高的電影,要突破這個難點,大部分劇情将要以畫面講述為主,則一個眼神或一個空鏡頭就要表達足夠多的信息量。

可以想象,從多方面的突破來看,諾蘭新片就是再一次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出來的效果會如何驚豔,我們拭目以待。

《信條》已确定于國内9月4日首映,北美則隻登陸部分城市,作為一部專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這一部新片就是今年必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