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男女》是李安擔任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三部曲,由郎雄、歸亞蕾、吳倩蓮、楊貴媚和王渝文主演,于1994年上映。

本該片講述了90年代台北,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的廚師,面臨的生活沖突。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庭是個彼此成全彼此犧牲的小部落。父母為孩子含辛茹苦,孩子為父母養老送終;夫妻舉案齊眉、兒女兄友弟恭,這一派和諧之象是每個中國家庭的人生追求!

《飲食男女》把這和諧之象掰開了,一個一個地來探索,讓世人明白,那些覺得應該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那麼執着,該思考着打開另一種活着的方式!


每個星期天,父親都用精緻的飯菜作為一家人相聚的維系點,強制要求三個女兒必須回家吃飯。

忙碌了一天,滿桌的中國名菜,每次每個人都是淺嘗辄止,将剩下的打包放進冰箱或者送給别人。

現實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以為身邊的人這也需要,那也需要,辛辛苦苦将所能想到的都堆在他們的面前,可是拿走的卻是那麼少!

當看到自己的付出被打包放進冰箱送給别人時,心中難免會有一種失落,更或甚者有一種被抛棄的感覺!在道德上、在自己心裡面,将自己推到更高的層面上。

這種自洽的情感邏輯,将許多家庭的人際關系推向了陌生化。

或許都應該換一個角度想想,彼此需要什麼?有同理地想過嗎?

生活需要儀式感,親情需要維系點,但是成為儀式的儀式,成為負擔的儀式,是否需要改變一下,将豪華宴席該成幾個小菜,一壺好茶,或許更讓大家惬意,多一點時間留個自己,一定能讓自己更惬意!

或許該打開另一種活着的方式!


...

大女兒家珍在母親過世的那刻起,就以長姐如母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

她認為這個家需要她如母親般地操持,她認為三個姐妹一定是她,陪伴着父親走完人生的道路。

所以她虛構出被男友莫名抛棄的事件,告訴自己也告訴所有的人:她不是沒有愛情,而是被愛所傷。這給了自己也給了别人一個自己遠離女大當嫁,不談情不說愛不結婚的強有力理由,讓自己義無反顧地去完成自己認為的人生擔當。

心中的期盼騙不了自己,她壓抑着自己,也壓抑着别人。

身邊的人希望她有自己幸福的生活,身邊的人并不需要她的犧牲來成全其他人的生活。對家珍而言,她的一廂情願、她的犧牲、她的壓抑,如此的不值,對他人來講,這種類似的道德綁架,又讓人窒息!

直至兩姐妹在随意的閑聊中她才明白,她的生活方式對自己對别人都是一種錯誤,該打開另一種活的方式!


...

二女兒家倩,性格最随父親,從小喜歡做菜也有天賦,但父親認為廚師不适合女孩子,毫不顧忌她的感受,硬生生阻斷她的興趣發展,也造成了她與父親之間的重重隔閡。

父親覺得她聰明,必須壓着點,從來不給她鼓勵。而她卻對自己的努力從來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而耿耿于懷,這造就她要強的個性,但也在父女間撕開了深深的的鴻溝。

家倩在工作上事業有成,但因仍然心有不甘,并不享受成就給她帶來的快樂。

她打心裡覺得三個姐妹中自己必須是遠遠地離開家的那個人,她一直在努力可又一直被捆住,生活的兜兜轉轉,一系列的沖突發生後,回到了原地的她發現,其實她才是最不願意離不開的那個人。

自己一直想掙脫的,卻是心裡最重要的,自己一直習慣的生活的方式,有時正慢慢地讓人放棄對内心的探視。

快節奏的生活下,是時候慢下來想一想,打開另一種活着的方式!



...

父親老朱,一個中國頂級的中國菜廚師,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卻失去味蕾,無法嘗出菜的味道;太太去世後一個人辛辛苦苦的養育三個姑娘,除了做菜和跑步,他沒有自己的生活追求。

人到老了,更容易看透人生、思考人生,老朱終于勇敢地譜寫自己的第二春。

周圍的人無法理解,家人錯愕、反對,然而他從原有的生活模式跳脫了出來,屏蔽一切不理解,他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用日子證明了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對他來說是對的,是值得的!

他認真地打開另一種活的方式!


...

突然想起一部紀錄片《含淚的活着》,該片講述了,十五年的歲月,一家人天各一方,拼盡全力打工,隻為将女兒送往美國留學,父母的堅守和努力感動了許多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失去陪伴的童年是女兒想要的嗎?十五年的天各一方留下的傷痕是值得的嗎?愛的偉大是否讓人的一生留下不可挽回的遺憾?

或許打開另一種活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