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作品仅仅是闲暇时用以消遣的“文化消费品”吗?或许是时候改变这一观念了。

我想起小时候,长辈很少在身旁陪伴。教师和长辈会告诉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如何认识社会,如何待人接物,让“道理”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而变成一个个实际案例——往往是影视作品(包括动画作品)给出的。

我们从影视作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收获经验,将之与教师长辈传授的方法论结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论证,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

这是我想在本文中谈的话题,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现在的影视剧太喜欢宏大背景叙事了,哪怕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也一定要经历历史事件或特定记忆事件的动荡,就像《阿甘正传》那样,以此建立戏剧冲突。

在我上述判断中,宏大背景不单单指历史事件,它可以是特定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例如中年危机或者原生家庭问题,并成为穿插在影视剧叙事中的、左右故事发展的要素。这些要素由于挥之不去,故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宏大”,例如对主要人物来说的“宏大”,他们需要永远在这个阴影之下。吾生有崖,不仅无法逃离也无法释然,这若不算人生之“宏大”,也难有什么大事了。

我会将宏大背景下的叙事分为:宏大背景下的微观叙事、宏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

宏大背景下的微观叙事,以被裹挟于时代巨浪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在展现细腻情感的同时,彰显人物的成长、选择以及无可奈何。在推进故事发展时,有的是主人公被动接受,如上文提到的《阿甘正传》;有的是主人公主动选择,如《堂吉诃德》。电影《无问西东》使用的是这类叙事方式。

宏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以在历史进程中具有浓墨重彩的英雄、枭雄、奸雄等为切入点,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恢弘气度。电影《赤壁》、电视剧《康熙王朝》使用的是这类叙事方式。

上述两种叙事风格可以形成强大张力,通过戏剧冲突的快感,引人入胜。其优秀不言可喻,我并无任何对比贬损之意,只是认为清汤寡水的常态也不应被影视剧制作所忽视。

我少儿时期看TVB的作品,固然对《大时代》《天地男儿》记忆深刻,却也喜爱《宠物情缘》《大澳的天空》这类作品,后者不是《闲人马大姐》式的情景剧(观看情景剧时,观众容易产生一种置身其外的疏离感,即我知道我在看与我无关的家长里短)。《宠物情缘》《大澳的天空》这类作品展现的是几个优秀(优秀指素质和能力)的普通人在认真且积极地生活。这种生活气息浓郁并带些小精致的电视剧,会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让观众和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人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更能影响观众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反应。而这,正是本文的主题——或许我们需要一本可以按图索骥的生活指南,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以及如何在这种生活中进行选择。

当前社会职场竞争剧烈、工作异常忙碌,身为父母,一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无时无刻的教育,二是无法填满孩子的闲暇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少有充分沟通与交流,这让“潜移默化”的家庭影响也成为一种奢望。在这种社会状态和家庭形态下,直观的影视剧作品会对孩子的三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出品的影视剧,其内容选择上呈现出“二八法则”,即更愿意使用最多的篇幅描绘那些比之总量而言屈指可数的“宏大”。我且问一句——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漫漫历史长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才是芸芸众生的“常态”,但“常态”太过于寡淡平凡了,“常态”少有冲突对抗,而被影视剧选择性地忽略。

影视剧习惯性地忽略“常态”,却对特异性事件浓墨重彩,让人陷入误区,误以为特异性事件才是“常态”,冲突和对抗这些宏大背景下产生的无可奈何、被动选择、或者英雄主义,被视作了“常识”,慢慢地,人们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常态”和“常识”。

首先陷入这种误区的就是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完善的未成年人,他们更容易把海面上的冰山当作全貌,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海面底下还有90%的冰,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问题——你不能以为你的常识是所有人的常识;你不能假设你知道、你的孩子就理所当然知道,毕竟“知识”不存在DNA遗传信息,“知识”不是靠遗传继承的,“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并非我对影视剧提出了育人诲人的高要求,而是在此指出影视剧不应只局限把自己作为“文化消费品”。现在说说这篇评论标题上提到的《月上重火》吧。《月上重火》让我想起少年时期观看《宠物情缘》《大澳的天空》的感受,其展现的是一种微观背景下的微观叙事,这部作品道化服的精致和叙事线条的清淡,展现了一种海底下冰山的芸芸众生之态。

简单举个例子,电视剧中的男主人公(罗云熙饰演的上官透)有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度与父亲发生争执。在宏大叙事下的影视剧会把这种父子冲突贯穿全剧,但是《月上重火》却非常真实自然地处理这一矛盾——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幼时的亲情回忆以及性格中沉淀的豁达,克服了这种原生家庭的不幸,选择与父亲和好、为父亲尽孝。在我看来,这一情节展现的是一种成年人的选择或者说是我们所认同的人生启示——往事不可追而未来犹可期。

这也是我所说的一种微观背景下微观叙事的处理方式,火锅中的辣锅固然刺激,清汤锅何尝不让人回味呢。类似上述例子的处理方式,在《月上重火》中较多出现,让我有种清风拂面之感。

...
上图出自电视剧《月上重火》

当前社会有一些不太好的导向,太强调利益驱动,认为成功的影视剧一定要爆,一定要名利双收。这种导向让很多人忘记了影视剧本身应当具备的普及意义——普及价值观、普及常识、普及社会常态。我们需要这些具备影响力的、更直观的影视剧作品告诉我们——没有那些冲突与抗争的常态化生活是怎么样的?成年人对于生活的难堪与不如意,应该做出的选择及妥协是什么(其中妥协本身亦是一种选择)?

生活的无可奈何,不仅存在宏大背景之中,也存在微观背景之下。

什么是“岁月静好”?“岁月静好”不是影视剧主人公“求而不得”后发出的无望的呐喊,而是微观背景下主人公主动追求、选择乃至妥协。现在的影视剧却过多地把“岁月静好”变成虚无缥缈的幻境,把“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可以实现的行动,变成了一句“永恒”的空话。

《月上重火》具有近年来影视剧作品中少见的精神内核,它告诉观众到底“岁月静好”是什么、到底“怜取眼前人”怎么做,也让观众思考妥协是不是一种失败?在精神与情感层面,这部电视剧展现出了相当积极的意义。

...
上图出自电视剧《月上重火》

最后说说这一幕,隔着荧幕深深震撼了我——静默不语却是温润如玉,几分淡泊却是诗意韵致,予人以岁月静好、向暖而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