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作品僅僅是閑暇時用以消遣的“文化消費品”嗎?或許是時候改變這一觀念了。
我想起小時候,長輩很少在身旁陪伴。教師和長輩會告訴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如何認識社會,如何待人接物,讓“道理”不僅僅停留在方法論上,而變成一個個實際案例——往往是影視作品(包括動畫作品)給出的。
我們從影視作品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收獲經驗,将之與教師長輩傳授的方法論結合,再通過自己的實踐論證,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判斷。
這是我想在本文中談的話題,大家是否有這種感覺——現在的影視劇太喜歡宏大背景叙事了,哪怕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也一定要經曆曆史事件或特定記憶事件的動蕩,就像《阿甘正傳》那樣,以此建立戲劇沖突。
在我上述判斷中,宏大背景不單單指曆史事件,它可以是特定而深刻的社會矛盾,例如中年危機或者原生家庭問題,并成為穿插在影視劇叙事中的、左右故事發展的要素。這些要素由于揮之不去,故而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宏大”,例如對主要人物來說的“宏大”,他們需要永遠在這個陰影之下。吾生有崖,不僅無法逃離也無法釋然,這若不算人生之“宏大”,也難有什麼大事了。
我會将宏大背景下的叙事分為:宏大背景下的微觀叙事、宏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
宏大背景下的微觀叙事,以被裹挾于時代巨浪的小人物為切入點,在展現細膩情感的同時,彰顯人物的成長、選擇以及無可奈何。在推進故事發展時,有的是主人公被動接受,如上文提到的《阿甘正傳》;有的是主人公主動選擇,如《堂吉诃德》。電影《無問西東》使用的是這類叙事方式。
宏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以在曆史進程中具有濃墨重彩的英雄、枭雄、奸雄等為切入點,在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展現“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恢弘氣度。電影《赤壁》、電視劇《康熙王朝》使用的是這類叙事方式。
上述兩種叙事風格可以形成強大張力,通過戲劇沖突的快感,引人入勝。其優秀不言可喻,我并無任何對比貶損之意,隻是認為清湯寡水的常态也不應被影視劇制作所忽視。
我少兒時期看TVB的作品,固然對《大時代》《天地男兒》記憶深刻,卻也喜愛《寵物情緣》《大澳的天空》這類作品,後者不是《閑人馬大姐》式的情景劇(觀看情景劇時,觀衆容易産生一種置身其外的疏離感,即我知道我在看與我無關的家長裡短)。《寵物情緣》《大澳的天空》這類作品展現的是幾個優秀(優秀指素質和能力)的普通人在認真且積極地生活。這種生活氣息濃郁并帶些小精緻的電視劇,會帶給觀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更容易讓觀衆和主人公産生情感上的共鳴,主人公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也更能影響觀衆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反應。而這,正是本文的主題——或許我們需要一本可以按圖索骥的生活指南,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生活以及如何在這種生活中進行選擇。
當前社會職場競争劇烈、工作異常忙碌,身為父母,一是無法對孩子進行無時無刻的教育,二是無法填滿孩子的閑暇時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少有充分溝通與交流,這讓“潛移默化”的家庭影響也成為一種奢望。在這種社會狀态和家庭形态下,直觀的影視劇作品會對孩子的三觀産生巨大的影響。
近年來出品的影視劇,其内容選擇上呈現出“二八法則”,即更願意使用最多的篇幅描繪那些比之總量而言屈指可數的“宏大”。我且問一句——人的一生哪有那麼多波瀾壯闊?漫漫曆史長河,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才是芸芸衆生的“常态”,但“常态”太過于寡淡平凡了,“常态”少有沖突對抗,而被影視劇選擇性地忽略。
影視劇習慣性地忽略“常态”,卻對特異性事件濃墨重彩,讓人陷入誤區,誤以為特異性事件才是“常态”,沖突和對抗這些宏大背景下産生的無可奈何、被動選擇、或者英雄主義,被視作了“常識”,慢慢地,人們忘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常态”和“常識”。
首先陷入這種誤區的就是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完善的未成年人,他們更容易把海面上的冰山當作全貌,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海面底下還有90%的冰,他們永遠不會知道。這也是我們現代教育的問題——你不能以為你的常識是所有人的常識;你不能假設你知道、你的孩子就理所當然知道,畢竟“知識”不存在DNA遺傳信息,“知識”不是靠遺傳繼承的,“知識”是後天習得的。
并非我對影視劇提出了育人誨人的高要求,而是在此指出影視劇不應隻局限把自己作為“文化消費品”。現在說說這篇評論标題上提到的《月上重火》吧。《月上重火》讓我想起少年時期觀看《寵物情緣》《大澳的天空》的感受,其展現的是一種微觀背景下的微觀叙事,這部作品道化服的精緻和叙事線條的清淡,展現了一種海底下冰山的芸芸衆生之态。
簡單舉個例子,電視劇中的男主人公(羅雲熙飾演的上官透)有原生家庭的問題,一度與父親發生争執。在宏大叙事下的影視劇會把這種父子沖突貫穿全劇,但是《月上重火》卻非常真實自然地處理這一矛盾——男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價值判斷、幼時的親情回憶以及性格中沉澱的豁達,克服了這種原生家庭的不幸,選擇與父親和好、為父親盡孝。在我看來,這一情節展現的是一種成年人的選擇或者說是我們所認同的人生啟示——往事不可追而未來猶可期。
這也是我所說的一種微觀背景下微觀叙事的處理方式,火鍋中的辣鍋固然刺激,清湯鍋何嘗不讓人回味呢。類似上述例子的處理方式,在《月上重火》中較多出現,讓我有種清風拂面之感。

當前社會有一些不太好的導向,太強調利益驅動,認為成功的影視劇一定要爆,一定要名利雙收。這種導向讓很多人忘記了影視劇本身應當具備的普及意義——普及價值觀、普及常識、普及社會常态。我們需要這些具備影響力的、更直觀的影視劇作品告訴我們——沒有那些沖突與抗争的常态化生活是怎麼樣的?成年人對于生活的難堪與不如意,應該做出的選擇及妥協是什麼(其中妥協本身亦是一種選擇)?
生活的無可奈何,不僅存在宏大背景之中,也存在微觀背景之下。
什麼是“歲月靜好”?“歲月靜好”不是影視劇主人公“求而不得”後發出的無望的呐喊,而是微觀背景下主人公主動追求、選擇乃至妥協。現在的影視劇卻過多地把“歲月靜好”變成虛無缥缈的幻境,把“不如憐取眼前人”這一可以實現的行動,變成了一句“永恒”的空話。
《月上重火》具有近年來影視劇作品中少見的精神内核,它告訴觀衆到底“歲月靜好”是什麼、到底“憐取眼前人”怎麼做,也讓觀衆思考妥協是不是一種失敗?在精神與情感層面,這部電視劇展現出了相當積極的意義。

最後說說這一幕,隔着熒幕深深震撼了我——靜默不語卻是溫潤如玉,幾分淡泊卻是詩意韻緻,予人以歲月靜好、向暖而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