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催淚愛情片”、“悲情黑馬”、自備紙巾、哭着走出影院、賺足眼淚等字眼一股腦的被賦予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上,吸引了無數不明所以的人走進影院,而縱觀無數觀衆對電影整體的看法,大抵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形式。一部分人會悲從中來,沉浸在主人公的悲傷中不能自己并潸然淚下,還有一部分認為電影不過是披着僞善的心講了一個三觀不正的愛情,有那麼矯情能看哭麼?現實中那會有這樣的事讓人産生共鳴與同理呢?而作為一個偏向後者觀點,又不完全沒被感動的觀衆之一,想用不成熟的眼光來談談我對這部影片的認識。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原諒我無法融入這種強行塑造出的撕心裂肺的悲傷氣氛中。抛開電影的拍攝技巧與演員的演技,單純的從故事情節來看,電影不過是打着悲情愛情的名頭叙述兩個自以為成全卻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病态的愛情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男主女主相依為命青梅竹馬,男主得絕症為了讓女主在他死後有所依靠拆散男二和女二,讓女主和男二好;女主也知道男主得絕症,于是配合男主,想讓男主安心離世,男主離世後女主自殺。片名中的兩個悲傷一是指孤獨,二是指愛而不得。影片一個勁的強調這兩種情緒,反而忽略了更多的喜怒哀樂,沒有那個人的人生是依靠兩種心态組成的,更多的七情六欲才能完整的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生,即使是悲劇的短暫的一生。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孤獨為基調來描寫悲傷,在我看來本身就是片面的。事實上,沒有人是完全孤立的島嶼,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擁擠的世界裡,男主雖然生活在人群中,卻總是形單影隻,是因為他随時都得面對死亡,而在死亡面前,人永遠是孤獨的。作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寫到“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正是因為不喜失望,于是他像隻刺猬拒人于千裡之外,甚至在女主像光一樣照進他生命中後,仍緊閉自己的心窗,隻是在夾縫中汲取這股光來溫暖自己,他為自己挖好陷阱來迎接死亡,自以為是的用謊言來給女主争取幸福,卻不能認識到紙終究包不住火,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現實,謊言不戳穿就永遠不是謊言,真相赤裸又殘忍。女主在知情後,努力配合來完善他的謊言,于是兩個人的痛苦變成四個人的痛苦。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兩個受傷的靈魂抱團取暖過程中萌發的愛意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把各自劃進自己的圈子,卻又不坦誠相對,而是藏在角落裡自己舔傷,殊不知對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最終蹉跎了時光。《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到“幸福的關鍵不在于陪伴時間的多寡,而在于陪伴質量的高低”。而影片過于把重心偏向了悲傷,對兩人相互陪伴的溫情诠釋隻是輕描淡寫。電影結局女主選擇殉情,我不清楚這樣的選擇是否偉大,但至少是不理智的,男主生前那麼渴望給女主幸福,甚至不惜拱手讓人,相信男主也不希望女主追随他而去,但愛情這事又有多少人能說的通,但不可否認的是距離死亡越近,愛便會越濃郁,愛情如此,親情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