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生病。疾病自從人類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就一直不離不棄。哪怕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疾病仍是困擾我們的重大難題。

而《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就是講述治病的故事。其背景是聚焦一群慢粒白血病患者,他們靠吃4萬一瓶昂貴的天價藥活着。對于多數普通家庭的患者來說,他們能吃得起幾瓶。如果沒錢,那就隻有等死。這是一個用錢就可以買命的時代。

而藥效差不多的印度仿制藥卻隻要500塊錢一瓶,這對于患者來說就是天大的福音。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多活幾年。而這部電影的劇情就是講述主人公程勇幫助患者們代購印度仿制藥的故事。

可是就算大家把程勇奉為藥神,他能救多少人呢。何況他隻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藥神。那麼廣大的患者還能靠誰呢?這已經不是個人的病,而是整個社會的病。我們需要的不是藥神,而是社會的醫療保障制度。

首先作為社會組織的核心——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全民建立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加大對醫療資源的投入,将更多的藥物納入到醫保,同時嚴厲打擊騙保等形式的犯罪,将保命錢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其次是藥企,在保證企業效益的同時,希望能夠兼顧一下社會效益。自古以來“醫者仁術,大公無利”,醫藥行業也算是半公益性質。當然,影片把治不起病的矛頭直指藥企也是不合理的。畢竟藥企研發新藥的成本和風險都很高,這就像勘探礦産一樣,新藥的研發失敗率很高。同時,還要面臨很長時間的藥物臨床測試。這些都是成本,必然會平攤到藥價上。

所以,保護藥企的專利權很有必要,不然藥企就會喪失新藥開發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在稅負方面對藥企進行适當減免,同時在研發方面予以支持,這樣從降低藥企成本方面降低藥價。

最後作為患者,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身原因。在你健康的時候,是否未雨綢缪,是不是應該買份商業保險來規避健康風險。據有關機構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家庭财富健康報告,僅有不到15%的家庭成員擁有商業保險。這還是城市家庭,恐怕農村家庭的比例會更低。

所以,作為個人,理應做好健康規劃,構建健康保障體系。不要等到風險來臨了,再想去補救,恐怕已為時已晚。

總之,疾病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大敵,需要整個社會同仇敵忾。我們要的不是藥神,而是整個社會完善的醫療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