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情,還記得英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驚世駭俗的名言“18歲,我們都老了。”

這句名言可能在許多人看來是荒誕不經的,但是在美國兒童作家文德琳·範德拉·安南的小說《怦然心動》中,這句話說的名副其實。

書中以兩個孩童視角,用單純可愛的筆觸描述了一段跨越年齡界限的純真戀情,作品一經推出,便穩居暢銷書排行榜,感動了全球無數的讀者。

有着這樣出色的市場表現,小說被好萊塢買下版權進行電影改編,也就絲毫不足為奇了。

...

2010年由年過六十,混迹于好萊塢名利場數十年的羅伯·萊納執導的電影版《怦然心動》正式上映了。

電影獲得全球範圍内觀衆的好評,也史無前例地獲得了一衆影評人異口同聲的褒獎,更引發了一場對青春時代戀情的追憶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電影的制作費用包括後期宣發也僅僅隻有1400萬美元,與同時期那些動辄就是數億美元投資的好萊塢特效動作大片相比,成本實在是低的可憐。

但是電影搶眼的市場表現,卻讓無數所謂的大片自愧不如,在好萊塢日漸依靠動作特效和龐大場景取勝的新時代,《怦然心動》回歸了好萊塢黃金時代,那種專注于電影劇情本身精心打磨的電影制作模式。

...

《怦然心動》在萊納老爺子的執導下,沒有選擇好萊塢愛情電影慣常使用的單線叙事結構,而是另辟蹊徑的沿用原著小說的叙事模式,采用了雙線平行叙事結構。

電影分别以片中男女主角的視角構成了電影的兩條叙事線索,進行交替平行叙事,使得簡單明了的故事情節在兩個主人公各自的視角之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觀感和魅力。

...

同時,這種淺顯相交、重疊分叉的叙事結構更極大的提升了傳統單線叙事所無法比拟的叙事效率,一方面造成了循環往複的時空美感,另一方面又極大的推動着故事劇情的不斷發展。

使得電影對後來同類型的青春愛情電影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鑒和思考意義。

...

影片首先描述的是女主角朱莉·貝克,她在小鎮成長的歲月之中,一直堅定不移,堪稱虔誠地相信着三件事情,那就是:大樹(尤其是那顆對她而言具有特殊意義的梧桐樹)是聖潔的、她家後院裡飼養的雞生出來的雞蛋是最衛生的以及總有一天她會和那個命中注定的男孩——那個心心念念的布萊斯·羅斯基接吻。

...

然而,夢想永遠是遙不可及的,事實永遠是無比殘酷的。自從二年級和布萊斯對視之後有了那電閃雷鳴的一瞬間,朱莉和布萊斯就一句話也沒有說過,布萊斯甚至覺得朱莉簡直就是個怪胎——不然為什麼她會把養雞和坐在樹下看做是樂趣呢?

...

故事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分隔是梧桐樹的被鋸。

朱莉一直虔誠的認為那顆梧桐樹是無比聖潔的,然而她卻無法阻止人們對這棵樹的傷害。

情急之中,她望見了自己心慕已久的布萊斯,并大聲呼籲布萊斯和自己一起守護那棵樹,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布萊斯無動于衷的登上校車離開,而大樹最終還是無法逃脫慘遭砍伐的命運。

...

朱莉從這件事改變了以往對布萊斯一味的愛慕,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男孩是否值得自己去托付真心。

俗話說得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愛情對于一個人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存在,但是倘若愛一個人就要為之犧牲自己的尊嚴和個性,那麼這樣的愛情又有什麼意義呢?

...

當看到布萊斯把自己送的雞蛋随意扔棄,想到父親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那番意味深長的話語,朱莉徹底對這個男生失去了興趣。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羅伯特·麥卡蒙在他的不朽名作寫下的那句名言“就像射箭一樣,你明明射準了,而且很笃定自己會百分之百命中,沒想到箭射出去,還沒有射到紅心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風刮走了……”

...

而原本對朱莉絲毫不感興趣的布萊斯,卻通過祖父意外的得知了自己當年出生時的差點遭遇的不幸,對朱莉家庭的不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透過朱莉的家庭,布萊斯一步步走進她的世界,逐漸發現這個女孩身上那種與衆不同的氣質和魅力……

電影當年的上映,首先引發的是成人世界裡對于愛情的思考與讨論,其次就是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如果朱莉和布萊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我們絲毫不會懷疑,兩個人恐怕還沒來得及好好眉來眼去,就會被父母、老師拉到一旁好好教訓。

...

在應試教育體系日漸完善的今天,中國社會對于青少年感情的态度,卻始終沒有絲毫的改變,早戀依舊被視為阻礙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洪荒猛獸。

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更加全面和人性,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還要注重對他們的情感教育,保持良好的情商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絲毫不亞于淵博的學識。

...

家庭就相當于孩子的避風港,或者說另一所學校,如果說在學校我們學到的是知識理論,那麼在家裡我們所學到的是價值觀念。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在追逐夢想的同時能夠為之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懂得自尊自愛在成長過程之中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

透過電影中布萊斯和朱莉的戀情,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很大一部分劇情表面上是在描述兩個青春悸動的孩子互相了解,互相愛慕的過程,而實際上卻是在探讨家庭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問題,以及男孩與女孩該如何進行正常交往的問題。

布萊斯的家庭(主要是他的父親對待生活的态度)是他對朱莉産生偏見,并且對生活不抱有任何的重要因素。而朱莉父母的教育則造就了她别樣的堅毅與果敢。

...

電影中樹的存在則象征着兩個人的戀情,就像喜歡布萊斯一樣,朱莉同樣對那棵梧桐樹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總是喜歡爬上樹,獨自眺望遠方(也常常期待着布萊斯能夠出現在自己眼前,能夠和自己一同眺望遠方),忘掉一切俗世浮雲。

但是後來有人要将樹砍掉,樹的被鋸象征着朱莉心中那個風度翩翩的小男孩布萊斯不再是她心中那個無比完美的存在。就像影片中,朱莉的父親在傾聽了女兒的哭訴之後,别有深意地說的那句:“是時候了……”

...

曾經伴随着朱莉一同成長的這棵象征着初戀的大樹,從此化為烏有,成為了一幅畫,永遠變成了朱莉成長的一部分。

也就是從這裡開始,在影片前半段對朱莉絲毫沒有興趣的布萊斯開始醒悟。特别是深夜裡爺爺說的一番話“有些人淪為平庸淺薄,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

可不經意間,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從此以後,其他人就不過是匆匆浮雲。”讓他開始反思一直以來對朱莉的所作所為。

...

在以前所未有的眼光看待這個原本毫不起眼女孩時,布萊斯逐漸為之着迷,并且嗅到了愛情的萌動。

曾經對生活和自然充滿冷漠的他,在朱莉和爺爺的舉止影響之下,有了自己的“洗心革面”。

這一階段,對愛情有了更加成熟和理智判斷的朱莉對待布萊斯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布萊斯則逐漸陷入了愛戀和自責之中。透過兩個孩童單純的視角,導演似乎在向觀衆發問:孩童尚且知道愛情的可貴和不易,處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怎麼能夠随随便便的處理和看待自己的情感問題呢?

...

直到最後,曆經了種種挫折和考驗,布萊斯和朱莉最終走到了一起。在影片結尾,兩個人共同種下了一棵新的樹苗,這一幕情景象征着原本不複存在的愛意再一次萌發。

在看《怦然心動》以前,對于一部簡簡單單的純愛電影為什麼能夠獲得如此的熱捧和稱贊,我是心存疑惑的。可走到了故事的結尾,回顧整部電影的故事發展,我發現影片不僅僅隻是一部講述青春戀情的愛情電影,它更多的是對青春和成長的思考。

...

電影中的朱莉和布萊斯在他們相識相知的青春歲月之中,曆經酸澀與甜蜜,才最終懂得什麼是愛。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廉價和功利的時代裡,影片中作為兩個孩童的男女主角對愛的探尋和思考,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電影對于導演羅伯·萊納而言,同樣是其電影生涯中一部至關重要的作品。2007年,當時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羅伯萊納用一部《遺願清單》表達了對生命價值和對人生目标的終極思考,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熱議和深思。

...

三年之後,羅伯萊納又用這部《怦然心動》表達了對青春和成長的關注。他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達了對創作這部電影的想法,他認為每個人在十二三歲的時期,都會對生命中的許多事情産生屬于自己的疑惑。

在這樣的一個階段,如果能夠遇到一個類似人生導師的角色一直陪伴着你成長,那麼人生将會變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

許多看過《怦然心動》的人們,也都會因此陷入對往昔歲月的憶念之中。不管是尚處于青春悸動中的少男少女,還是已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許都曾有過電影中這般絢爛而又懵懂的青春歲月,也曾有過屬意的那個“真愛”。

但是白駒過隙、時過境遷,或許自己最終的伴侶已然不是最初的那個人,這是一個無法回頭的缺憾。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努力活在當下才是對當初那段感情最好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