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上映前,中國大陸從未有過什麼賀歲電影的說法。在當時人們的固有思維中,臨近春節、合家團聚的日子裡,誰還會跑去電影院看電影呢?

...

所以那時電影院在春節前後一個多月基本是空檔關門的。直到馮小剛的大膽嘗試最終收獲了3600萬的票房成績,中國内地才真正有了賀歲檔這一說法。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

這是當年《甲方乙方》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感覺2017年和1997年,隻過了10年,殊不知卻已走過20年”這是二十年後的網友們為電影加的感悟。

...

作為中國賀歲電影的開山之作,《甲方乙方》其實放到今天來看,在叙事架構上依舊有些闆塊分離的毛病,電影段落之間的過渡轉折顯得有些生硬。

但是瑕不掩瑜,作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這部電影意義非凡,它承載了無數的歡聲笑語和人生感悟。

...

當年初出茅廬的馮小剛在電影中用平凡的生活本色勾勒出嬉笑怒罵的人生百态,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如今已然是國際大導演的馮小剛顯然再也無法拍出當年那股青澀間透着純真的味道。

同時這部電影也見證了王朔與馮小剛一段珠聯璧合的佳話,這樣的成就是不可複制的,多年以後兩人再度攜手拍的《私人訂制》就沒能重現輝煌。

賀歲三部曲:葛優的黃金歲月

在《甲方乙方》大獲成功之後,馮小剛趁熱打鐵于第二年推出了賀歲電影續作《不見不散》。

這部由葛優、徐帆繼續擔任主演的賀歲電影講述了一個獨具時代氣息的小人物故事。

移民美國洛杉矶多年的北京人劉元與剛到美國為人臨時看管房子的北京姑娘李清因為陰差陽錯的因緣際會,最終相識相知,并最終通過事業上的共同努力而逐漸相愛。

...

在赴美移民極其多見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馮小剛用兩個小人物的奮鬥故事與愛情喜劇,表達出了平凡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同時亦用輕松歡快的故事氛圍感染觀衆,達到了賀歲喜劇應有的水準,是馮小剛早期作品中難得的佳作之一。

而這種結合愛情、喜劇的電影模式多年以後也成為了馮小剛“非誠勿擾”系列的原型。

...

在結束了《不見不散》之後,馮小剛原定要拍攝的電影是《一聲歎息》。

然而,在電影局對“賀歲三部曲”的要求之下,馮小剛被迫重寫了一個劇本,拉上葛優,又拍了一部賀歲喜劇,這就是《沒完沒了》的創作始末。

電影的拍攝不僅使馮小剛倍感煎熬,甚至于主演葛優在拍攝間隙也不止一次和馮小剛打趣道“能不能别拍了!”

...

最終,《沒完沒了》作為“賀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雖然在票房成績上一如既往,但是口碑評價上相比前作有了一定的落差。

正如《北京晨報》後來的評價,“内容樣式上的老套以及笑料上的貧乏使觀衆的熱情銳減,屬于在電影市場上“先發制人卻後勁不足”的影片。”

愛情喜劇的嘗試

有了《不見不散》的成功嘗試,以及《一聲歎息》中對婚姻關系的現實探讨,馮小剛對愛情類型電影的把控幾乎達到了恰到好處的地步。

...

2008年,年過半百的馮小剛拿出了拍風景大片的陣勢,拍出了一部夾雜着人生百味和衆多品牌廣告植入的愛情喜劇《非誠忽擾》,結果是一炮而紅,甚至打破了華語電影在内地曆史上的票房記錄,電影中的許多段子甚至到了今天也依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然,除了诙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和故事劇情,影片中那種對青春一去不複返的緬懷以及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才真正是電影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

...

兩年之後,馮小剛又集合了原班人馬打造了“非誠忽擾”系列的第二部,将秦奮與笑笑的故事再度演繹。

電影中除了随手可拾的喜劇金句,還把婚姻、人生與生死觀念等衆多含有深度思考的話題以一種與衆不同、诙諧幽默的方式進行了呈現,引人深思。

相比第一部電影,《非誠忽擾2》尤為難得的是,它對當代中國逐漸顯現中年危機和夫妻關系問題進行細膩、生動的刻畫和表達,透過這部電影人們也能看到許多現實中的影子。

從喜劇到故事的轉變

從2007年的《集結号》到2017年的《芳華》,再到今年的這部《隻有芸知道》,馮小剛做出了許多喜劇類型電影導演想做卻不敢做的嘗試和突破。

漫漫人生并不隻有歡笑這一種顔色,雖然喜劇是衆多類型電影中較容易打動人心的作品,但是戰争片、愛情片同樣也有着豐富的塑造空間。

...

在《集結号》中,馮小剛用一種不同往日的深沉與敬意,描摹了一個平凡漢子在面對體制和曆史時,非凡的英雄本色。

《集結号》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和小說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在立項之初,從整個故事的發生到結束,怎麼看這個故事都不像是能拍出主旋律題材電影的素材,這也成為了八一電影制片廠最終婉拒馮小剛請求投資拍攝的緣由之一。

...

然而,馮小剛的高明就在于他将谷子地這樣一個不被理解的英雄和固有曆史的反叛者,通過執拗的軍人本色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逐步刻畫成為了一個烈士英雄的捍衛者。

而電影最終的結局,谷子地與他的四十七個兄弟一同被追授戰鬥英雄稱号,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也正反映出了國家對于谷子地行為的支持與擁護。

...

《芳華》作為嚴歌苓曆時數年創作出來的佳作,透過一個文工團的興衰變遷展現出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并借數個人物的人生際遇逐步深入探讨人性的本真。

最動人的是,通過文工團衆人天差地别的今昔對比,作品還勾勒出了四十餘年塵封曆史下,一去不複返的純真情懷和主角劉峰謙卑、平凡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榮辱。

和嚴歌苓一樣有着文工團經曆的馮小剛在電影《芳華》中,很好的把握住了故事的主體思想和精髓,将原著小說以一種并非表面“形似”,而是深度“神似”的方式轉換到大熒幕上。

電影上映後所引發的觀影熱潮和優秀口碑,堪稱近些年來,江河日下的馮小剛少有的電影佳作。

...

《芳華》故事創作源于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因為兩人都曾在文工團服役,成長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約好創造一個貼近親身經曆的文工團故事。

在作品完成之後,馮小剛還親自為作品挑選了名字,取名為《芳華》。小說的成功使得馮小剛的電影改編迅速推進,在小說出版發行的同年,電影也随之上映。按照馮小剛後來的話來說,《芳華》是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真正想拍的電影作品。

...

如果說《集結号》所描摹的是英雄與烈士被抛棄的苦楚,《芳華》所刻畫的是時代與個體相交織的沉重,那麼《隻有芸知道》則呈現了真情與生命共譜寫的贊歌。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兩個遠離故土的孤獨魂靈抛開一切,共同生活,擁有彼此。如果不是片尾的解說和圖片,很難相信這樣的童話故事情節曾經如此真實的發生在馮小剛的友人身上。相比電影中動人的愛情故事,電影女主角的塑造好像才是這部電影所塑造的真正核心。

...

片中所塑造的羅芸是獨立、果敢的,在一個即便是國外談戀愛依舊十分保守的九十年代,她敢于獨自走進一個認識沒多久的男孩子房間。

如果再加上她獨自去海鮮市場打工、用一場賭博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辦一場隻有三個人的婚禮等等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無比清晰地看到羅芸從來沒有顧及太多世俗的牽絆。

是啊,一個連人生都被早早宣判了的姑娘又有什麼好顧忌與害怕的呢?

...

但她依舊保持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所以她努力工作,渴望見到鲸魚、大海,在失去自己肚子裡的生命時也會沉默。

而當自己視為親生骨肉的寵物狗不幸患癌去世,她更是久久沉默,用漠然與平靜來表達自己的悲傷。

最後,羅芸又是孤獨且缺乏安全感的,而這進一步加深了她對隋東風的愛,終其一生,不離不棄。

這種愛使她在二十歲之後又再活了二十餘年的時光,同時使她将自己的秘密保守了一輩子,因為她不想讓自己過早成為隋東風生命裡的負擔。

...

二十多年轉眼便飄散如煙,馮小剛也從當年的毛頭小子變成了如今名冠全國的大導演,他的賀歲片作品注定将成為中國電影史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