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太長,加粗斜體字引用為重點)

一切,都要從這把手槍開始。

直到這把手槍亮相,影片加上電影公司的那些花花綠綠的開場,也才過了一分多鐘,實際上從片名開始正式算起,才不過幾十秒。時間可以用來形容快,也可以是慢,而在此,無疑是太快了,快到隻用了幾個鏡頭,這部影片前提核心就奠定了。不要小看了這槍,記住它,會有它用武之時。

現在,讓我們先放下這把槍,講幾句公道話,95年這個頒獎季是對評委來說痛苦的一年,畢竟《阿甘正傳》太優秀了。比起幾十秒奠定前提,《阿甘正傳》一開頭就奠定基調,技法高超,影片内容符合美國人價值觀,并且電影技術上的突破是空前的,在此後二十年裡,電影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也因此才有現在驚人的觀影體驗,所以美國大獎頒給它也合理。

言歸正傳,既然是讨論影片的價值,那麼以往流傳着什麼價值觀點呢?作者不是學者,隻選取聽說過的三種内容。第一種,Andy被冤枉,他不屬于監獄,越獄是天經地義的;第二種,體制對人産生的影響;第三種,自由與希望,某搜索引擎: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複仇宣洩。

首先第一種觀點,也是曾經盤踞作者年輕時期的觀點,此處做自我批判。實際是缺乏對法的理解,在中國人思維慣性中,天理是最大的理,實際上窦娥的冤情,體現我國古代司法的脆弱,在司法懦落的背景下,必然需要借助更高力量約束,所以才求老天爺開眼。在西方,法發展到今天,更加側重程序正确,而不是内容正确,定罪需要一個完整的證據鍊。而在影片中則出現相反的判決,這不像一場公正的法律審判,更像是道德審判,這不禁令人想到《局外人》中那個荒誕的審判,還有《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那次漫長而又冗長的判決。那麼這些不正反映法的無效與意義缺失嗎?這是事實,但是事實後,西方人繼續旗幟鮮明走向維護程序正确,努力維護法律尊嚴,區别在這。

第二種與第三種,其實都有合理性,譬如作者聽聞可以從話語威權與體制網絡體系去伸入,但是這樣一來直接接入哲學軌道,無能為力。第三種切中要害,也就是自由(本文也會提到)其實是正确的方向,問題出在恐懼,以及複仇宣洩。首先恐懼确實有,但并不準确,難道僅僅是恐懼,而沒有克服恐懼嗎?至于複仇宣洩,似乎人性還停留在大仲馬時代沒發展,這也說不過去。

基于此,尋找更為清晰有力的解讀是有意義的。本文作者作為影迷看過幾次,根據故事線,回到了影片題目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題目提示了兩點,第一肖申克,第二救贖。前者指監獄,而後者指救贖。其實很少有題目這麼直白,以至于都忘記從題目入手。這個時候再回到開頭,如果錯過這一分多鐘,那确實更難把握内容。根據故事線,圍繞救贖不妨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為什麼要救贖,救贖的主客對象是什麼,怎麼救贖,救贖以後該怎麼樣做?

我們先把開頭幾個鏡頭捋一捋,這幾個鏡頭很快過去,但是内容豐富。可以劃兩條重點,第一,他去過案發現場,第二他拿出了槍。案發現場留下的痕迹成為他證據鍊中重要部分,否則他仍然很難被定罪,而正是痕迹提供了曾經在場的證明。當然審判中,Andy說的也比較誠實,他威脅過要殺死她,可是他同時辯解說,他隻是想吓唬他們。到此,必然有個疑問,Andy究竟有沒有殺人,我們究竟應不應該相信他的辯詞。其實無法判斷,一方面,審判的荒誕性令人很難相信辯詞,并且這個時候,故事中人物發展隻是起點,也無從判斷他這時具體精神狀态。出現正反兩種可能,似乎一下子把路堵死了。

這就聯想到後文兩小節做補充,第一小節太容易聯想到了,新獄友Tommy把他聽聞的Andy案件另一種說法公布了,也就是另有一個真正的殺人犯,目前也被關進監獄。這一點,其實是不容懷疑的,影片這個時候說出了真相。如果影迷從邏輯上提出懷疑,認為畢竟沒有經過最後調查,根據上文邏輯自然也無法推斷。似乎這個邏輯合理,可作者為什麼信誓旦旦說不容懷疑呢?答案就是,藝術作品和現實不同,藝術作品有獨特的表達方式,這與現實是不同的,藝術作品會堅持着眼于現實依據,可是當那個活生生的殺人犯鏡頭出現時,就已經宣告事實就是如此。可是,這還不夠,僅僅判斷現實犯罪與否尚不能證明價值。也不能說,僅僅因為不是他殺的就是救贖。

很厲害,又往前進了一步。再走一步到了哪裡,就到了心裡。所以,盡管你的現實行為舉止沒有殺人,達到了現實法律的無罪性,可是那個過程你心裡有沒有想殺人呢?這又是無解,并且從後文中,也很難找到直接判斷。而麻煩的是這個問題是有必要的。我們引入第二小節來解釋必要性,并回答這第二種殺人。這一小節,發生在第一小節後,Andy知道了真相,這期間Tommy被殺死,Andy被關極長時間禁閉,最後被放出來與Red對話,注意這之後他就要越獄了。這一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全片Andy這個人物發展的終點,他所能展現的一切到底為止,之後幾乎沒他的事了,影片到了3/4的位置終将結束。所以,這個人的人物性格,精神狀況就可以判斷了。這也是藝術作品表達方式,人的精神是沒法寫清楚,因此優秀的作品就想辦法讓人物發展起來,觀者自行判斷。這一節這一對話内容很多,建議先看英文原文,此處提取重要的一句,沮喪的Andy靠在牆邊說:I didn’t pull the trigger, but I drove her away. That’s why she died, because of me, the way I am.怎麼理解這一段,也就是怎麼理解這一句是同樣的道理,也是對觀者提出要求了。不賣關子,這一段是Andy的自我忏悔,這一段體現了他的真誠。所以這裡先有一個第二重的确定,也就是他沒殺人,盡管是他主觀說的,可因為這裡已經是他的忏悔,那就有真誠做保障。接着,他卻說是他害死了他妻子。這樣一來,變得清晰一點了,Andy聲稱the way I am是她死的原因,這就是他在忏悔,是由于他不擅表達,他古怪的脾氣造成妻子的離去,最終導緻了妻子的死亡。

這下總算可以有個完整的解釋了。雖然正如Red所說,Andy不是殺人犯,而且Andy所犯的錯,不可能必然導緻妻子那天晚上被人殺,這事純屬驚人的巧合。反過來他妻子先是被他的脾氣折磨,要離開他,并且跟他攤盤了,嚴格的說,即便妻子有不忠,但是從人性發展角度來看,妻子被折磨不自由,跟他攤盤也有合情理之處,離婚也合法,不論如何,罪不至死。

Andy一定也意識到,妻子是不應該死的,這裡頭有着悲劇色彩,兩個人都有錯,但又都沒那麼大的錯,結果妻子死了,到底誰來承受這個過錯,承受這個罪。他引向了自己,也就是這個過錯不是現實中的,不是來自外部的,而是他自己,他愛妻子,卻表現的不愛,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完全兩樣。到此也就能理解人的原罪,而忏悔也同樣是内部的,是在自己一個人之内完成的,它的對象是他自己的罪。他有罪,因為他在無形之中殺人了,這是他對自己的審判,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救贖。同時宣判過程中是否起過殺心已經失去現實意義。

其實,當我們把眼光投向原罪時,已經認定所有人都應該是救贖對象了,因為所有人都有罪。但事實上,仍舊可以鮮明地分成被救贖,與未被救贖。

我們先來看Brooks老爺子,老爺子在監獄大半輩子,出去了以後最終自殺。Red出獄後,遭遇與Brooks幾乎一樣,最後居然又犯了罪逃到Andy那,他也到此一遊,但沒自殺。很顯然,Brooks沒被救贖,Red最終被救贖。如果繼續分類,Red周圍的獄友至少在監獄中被救贖,他們的轉變關鍵是,會關心Andy生死了,想幫他避免自殺,這在監獄利己至上環境中,已經是進步。Tommy當然也被救贖,他考上同等學力。也就是說,被救贖的對象,是會走向人性進步的方向,而未被救贖者則反之。比如典獄長自殺,隊長也因為貪污被宣布米蘭達宣言戴上手铐帶走,當然影片還賜給包格斯終身殘廢。

這些都是對象,對象是明顯的,可主體是耐人尋味的。以下部分,主體和怎麼救贖放一快講。

從故事分析。先看Tommy,Tommy的救贖就是考同等學力,這時最明顯的,這個過程是,他找Andy說他想考,但是他連字母都不認識,Andy從頭開始教,最後考試,這以後有一點插曲,不過他最終确實考上了。然後看Red,Red的救贖标志,就是他沒走上Brooks老路,刻上了字,最後找到Andy留給他的信和錢,改去找Andy了。這樣看來,他們依靠Andy拯救,事實如此嗎?在講Andy前,我們先留下Red在買下那個指南針後說的兩句獨白:

Only one thing stops me. A promise I made to Andy.

Andy怎麼辦,如果那兩個能找Andy,那麼Andy找誰?顯然,Andy無人可找,因為他沒有獲得過一貫的,連續的救贖,沒有人救贖他,而隻有以他為起點。所以可以排除來自他人的救贖。而在美國,還有一種來自外來的力量,那就是宗教。美國是基督教國家,可以見到監獄裡也是無處不在的宗教,Andy本人在與典獄長對話中,也顯露他精通聖經。那麼他有從宗教中獲得拯救嗎?顯然也沒有,證據如下,第一,除了他與典獄長對話外,他幾乎不提宗教;第二,他的聖經書最後被發現挖了孔藏石錘,間接證明宗教在他心中毫無地位;第三,從外部來講,如果單純依靠宗教便能獲得救贖,那麼美國也就不需要監獄。而影片中,無論典獄長在他們剛來時拿出聖經與隊長無情壓制,還是典獄長辦公室那句主的審判即将來臨掩藏背後記錄貪污的賬本,以及監獄氛圍對宗教的亵渎,都表現了宗教徒有虛名。那麼,Andy要救贖自己,隻剩一條路,那就是他自己拯救自己。這又與原罪産生矛盾了,這裡說的自己拯救自己,分明仍然是兩個對象,怎麼又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事實上,人正存在這個矛盾結構,它不僅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Andy的救贖自己過程,總體精神态度是積極的,具體的看,戒酒(出現在樓頂一幕);刻棋子(避免空虛);意外發現越獄通道并堅持挖;奮不顧身用财務技能換酒喝;堅決抵抗包格斯;擴大圖書館;幫助Tommy學習;等等細節。監獄往往是消極的,但是能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保持積極性,避免虛無是他現實自救。最後越獄把自救推向高潮。

可影片觀賞性達到高潮還不夠,光有積極性也不夠。這隻能證明,Andy救贖了現實中的自己。那麼他精神上的自己呢?隻有他精神上的自救也完成,那才達到合理。其實上文已經有提及,忏悔就是救贖,忏悔是認清自我原罪的本質,并對它加以批判後獲得的安慰,而這個過程已經獲得救贖。正如第二節他所說的,他是非常不幸倒了黴運來坐牢,可是他說自己已償清罪過:Whatever mistakes I made, I’ve paid for them and then some.換言之,他不僅知道罪過,進而形成忏悔,還在現實中接受了牢獄的懲罰,但是他還能清醒的認識到,他已經償清罪過,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後文會提及。到此,可以證明,Andy是通過自我的内部調節主動完成對自我的救贖,救贖過程最重要的是發自内心的忏悔,進而使他心靈更加強大,這與他日常生活的積極性是相輔相成的。

再把Red留下的那句話拿出來看,後一句A promise I made to Andy.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看似Andy改變了他,其實最關鍵還是他遵循了他自己許諾的諾言,Red是完成自我救贖,而不是他人救贖Red。同樣,Tommy若不是自己努力學習,他能完成考試嗎,考試總沒别人代筆吧。事實上,Andy的作用在于,他努力完成自我救贖,努力表現出積極性,表現出合人性的積極,影響着周圍那些尚有人性的人,從而推動每個人的自我救贖。

Andy: Whatever mistakes I made, I’ve paid for them and then some.

這句話也是個标志,因此再次拉出來用一遍。上文講到,他清楚認識到已經償清罪過,這又為什麼重要呢?

不妨做個假設。假設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麼也就意味着他永遠背負着這個罪過,直到死亡。這就意味着,把人直接推向死亡,推向虛無,人的能動性喪失,人性到此停止發展。這樣的假設顯然無法成立,所以也就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即未來怎麼辦?再通俗一點,當已經完成自我救贖後,該怎麼辦?

那就推向了自由。一旦講到自由也就推向哲學,本文作者無此能力,隻在通俗範圍解讀。

Andy清楚的認識,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标準模闆,也就是說,不必永遠糾結于原罪,那确實是揮之不去的枷鎖,可人也不是那麼脆弱的,人有勇氣抗争完成自我救贖,一旦完成後就可以由着自己了。由着自己,也就是自由。這裡請再注意,Andy要怎樣的自由,他要去的地方,叫做芝華塔尼亞,他的要求:That hotel, that boat. I don’t think that’s too much to ask.注意原文用指示代詞that做限定詞,那種感覺仿佛是就在眼前,所以Andy兩眼放光,但是that比起this又在時空上拉遠了距離,這就既表現了内心向往,又表現實踐所需的時空距離。可中文多數翻譯成替代詞,相當于one hotel and one boat,其實仔細品味差别很大。

仔細審問Andy的自由,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他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第二,他做了限制,他不覺得一間旅店和一艘船是過分要求。這就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應有特點,那就是受自身限制的自由(即自律的自由意志)。自由如果不受限制,那就是典獄長和隊長那樣,那不叫自由,那隻能叫做胡作非為。前者無恥地貪污,憑監獄人力賺取贓款,安排謀殺;後者也貪污,可他更不受限制,他不僅是謀殺的開槍者,而且不時打死監獄犯人。不受限制的自由意志,也往往導緻喪失自我意識,喪失原罪感,從而無從談起自我救贖,仿佛是被無形中放逐于流浪地了,他們的人性不可能再有進步。

談論兩個片段。

第一個,修樓頂大家喝酒。Red有幾句獨白,其中一句:I think he did it just to feel normal agai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這句多被翻譯為想重溫自由。而事實上,normal這個詞,實際意義為身體健康的,意識健全的。作者認為,有必要思考一番。這一段喝酒是Andy豁出命換來的,大家開心地如同産生幻覺,感覺自己像造物主了。的确,這個過程在影片中也是格外美妙,落日血紅色的背景下,一群人坐在天台喝酒,自然高興,渾身舒展開來喝。事實上,如果不對照原文,作者也一度認為極其合理,可是看到feel normal,對譯文産生懷疑,這個短語相信稍有英語知識的影迷都能理解。用這個詞有合理性,雖然大家身體都健康,但是在高壓之下,意識是受迫的,因此這一刻獄警也表現出假模假樣的尊敬後,大家意識也恢複健全。可在這一段,Andy的行為并非表現他個人的積極性,他隻是偶然獲得機會,這種偶然性所帶來的,隻有自由的屬性,但恐怕很難成為真正的自由,而影迷應該分清這兩者本質上的區别,才能理解影片強大的内核。而這片刻的舒緩身心,确實帶給他們無比美好的短暫時光,用normal而不是free,确實更貼切。

第二個片段,是他用喇叭放音樂。其實影片用了非常多音樂片段,而即使不熟悉西方音樂的人,想必獲得的感覺也與Red所說一緻: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el free.恐怕大家等這個free很久了。這就體現了音樂的屬性,藝術的屬性。的确,這些内容大家都似乎聽不懂,但是卻又覺得美極了,影迷想必也是。這個過程也可再分,其一,反抗;其二,安慰。反抗監獄對精神意識的壓迫,安慰受壓迫的心靈。事實上,監獄正是通過對犯人自由的限制,對犯人精神的壓迫起到震懾管理作用。對于人而言,這些都是能通過音樂得到安慰,這一點Andy最為明顯,它停留在他心中,為其犧牲肉體的自由,關禁閉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是人真正的自由。藝術的力量是驚人的,它的力量大到人們無法想象,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人隻能通過自我完成救贖,連他們信仰的宗教都形同虛設。正在這時,藝術居然悄然而至,抵達他們心裡柔軟處,也正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這不一定會對所有人有效,但至少,這一刻,對我們影迷是有效的,因為在觀看的同時,我們也在安慰我們自己的内心,曆練自己的内心,以迎接更加兇猛的驚濤駭浪。

上文各部分回答了問題,證明了以救贖為主題的論證是有效的、清晰的、充實的、合理的。因此作者用一句話來概括統一:通過自我意識覺醒到自己的原罪,然後憑着自己能動性以積極态度完成自我救贖,最後向一個受自我限制的自由去努力。

而作者還要解決一個懸置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這把槍重要。原因在于這把槍是兇器,它象征着殺人。也就是說,這把槍實際沒有開,但是在Andy心中有一把槍開向他妻子,也就是Andy所說的殺死了她。的确,這把槍的身份又是所謂的證物,但無法比拟它的象征作用,隻有彰顯它象征的内心殘酷,才能警示救贖的價值。這也就是人一生所要經曆的一切,抵抗現實的無意義,抵抗一切虛無,憑強大的意志,和整個人類一起攀向永無止境的巅峰。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記住它的優秀與美好!




誠然,這種解讀仍值得批評改正,更需要不斷補充,但本文作者認為這條線索指向性是不容置疑的,也符合邏輯。并且,影迷千萬不要以為,作者一定是先從内容入手,再尋找邏輯。其實不然,恰恰相反,這次觀影時看到這把槍後,已經歸納救贖的四個問題,再用内容一一印證。

本文在解讀時,用到一點哲學基礎知識,實在難為自己,在此申明,此種有關哲學知識,基本出自鄧曉芒先生所著《哲學起步》,算是比較容易讀的入門書,但許多内容也隻能生搬硬湊。

寫文章屬閑暇空餘之際,娛樂之事,其中謬誤,萬望各家指點,知錯則改。

若喜,則請添一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