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故事,固然有宏大場面和精彩特效,叙事結構也十分别緻,但是我看完滿腦子都是倪妮在指揮中心時候的表現。

一、什麼是好的銀幕職業人形象?

不自覺會想到五位一體建設當中的文化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着力點,這充分展示了香港電影是怎麼聚起一股精氣神的。

可以這麼說,你想表現出來的群體是怎麼樣的,他們慢慢真的會變成這樣,同樣是意識形态宣傳,能否做到精神的高度一緻是一個問題。

說得具體一點,香港是法治社會,市民至上,這些理念貫穿所有的現代劇尤其是警匪片,也有描寫癫狂的瘋子也有各種沖突和對立,但是這個精神内核高度一緻。

再比如港片港劇裡面職場女性的形象,從來都是幹練、獨立、專業性強的,從90年代的《鑒證實錄》到今天的《拆彈專家》,她們也有種種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但是表現在工作和職業上從來都是很專業的,不專業的就會被淘汰,職場也是嚴肅的,這樣其實很有利于樹立學生們日後對工作的認真态度,因為全社會都在提倡如此。

反觀大陸的很多職場劇,裡面的女性形象?

往往靠的是幸運、魔幻的機遇、奇奇怪怪的人設、和爆棚的異性緣。

在那些劇裡,你看不到踏實做事的态度,看不到生存逆水行舟的艱難,甚至看不到應當背負的責任,看不到如果去平衡生活與事業,也看不到專業素養的體現,仿佛随便一個阿貓阿狗隻要際遇到了放到那個位置上就能做的很好。

《歡樂頌》裡試圖通過曲筱潇的台詞、小蚯蚓的失業和關雎爾的轉正來展現這一點,可惜的是還是太淺層,完全是活在台詞裡,你看不到那些精神内核。

專業,這是一個職業人的基本要求。

什麼叫專業呢?

其一,對着屍體能快速分析出死因、對着恐怖分子能快速制定行動方案、對着棘手的綁匪可以準确找準對方的心理弱點、在客人結賬的時候能準确算出茶餐廳的價格、去超市為家人準備晚飯能利落處理好對來訪客人的接待……這些業務能力的過硬叫專業;

其二,面對情緒波動和外界幹擾能不耽誤自己的工作不拖累隊友這也叫專業。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部電影裡我對龐玲這個角色印象如此之深的原因,她兩方面都很過硬,在最短的時間對各種問題快速給出預案、在最愛的人赴死的時候能及時收斂心神部署工作。

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突兀,不會讓人對一名女性能否身居高位而質疑,因為她展現了自己的專業能力。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導向呢?

大概就是“做到這份工作就有要承擔相應責任的覺悟➡️為了做好會有努力➡️每一件事都盡心盡力(這不就是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嗎)➡️如果因為個人能力達不到導緻失誤和損失➡️努力提升➡️專業性加強➡️升職加薪承擔更大的責任”

不隻是女性。

會發現在港劇港片裡,隻要走上職場,大家都在“對得起那個飯碗”,且不論真假,(能不能把假的故事說得像真的那是影視從業人員專業要考慮的事情)。不妨想想,這樣的形象塑造有什麼好處呢?

二、意識形态領域宣傳怎麼樣才是最有效的?

其實答案很明了,講好故事。

話語權是什麼?是說話有用。

想要說話有用,第一步,先要讓别人能聽得見。

《大長今》雖然假但是故事講得好,以至于到現在都有人以為針灸是韓國的,故事講好了,大家就愛看,看的人多了,故事到底符不符合曆史,就全看制作人的良心了。

韓劇憑借出色的講故事能力,已經開始給朝鮮王戴九旒冕冠穿織金袍服了。甚至大量使用明制家具開始在外網宣傳明服源于韓國。

這些都說明什麼呢?

說明要想樹立一個形象,樹立一個氛圍,通過影視化的故事是最直接簡單有效的。

同樣,我們想樹立一個人人務實,真的在工作中有工匠精神的狀态通過喊口号可以達成嗎?還是必須要靠故事,真的去描寫一個個的事件才真的能引人入勝才會有可信度。

可惜我們的編劇過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無法給律政劇安排一個個有意思的案子,隻有故事好看了,其中穿插的說教才不會突兀而令人厭煩;醫療劇裡缺乏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和對醫理的解釋,然後通過主角生活的描寫去宣揚一下空泛的價值觀,但其實很多這樣的價值觀和生命至上的理念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個病例展示,為什麼醫療劇作為美劇的一個類别如此的長盛不衰。

我們的編劇太缺乏把一個故事講好講踏實的能力。

現在真的有太多的年輕人就是覺得到了職場上是不用管自己的業務能力,覺得工作就是有了個定期發錢的事情,混過去,然後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要緊的。

我們一直在談女性獨立,但是大陸的屏幕上有哪個女性是真的在認認真真對待工作的?《我的前半生》裡的唐晶,沒印象她處理過什麼複雜的案子,《歡樂頌》裡的安迪,除了找弟弟和講人生大道理完全不知道她的能力體現在哪裡。

而《流金歲月》裡的朱鎖鎖為什麼讨人喜歡觀衆緣好,因為性格不做作且真實。

那麼,能不能把注意力從關注女性的性别特質上分一些出來給她們的職業能力呢?

我還記得當年的《重案六組》一個個的案子,一個個破獲的波折,你能了解到警察工作大緻什麼樣子,還記得日本的《白色巨塔》看完即有各種紛争又有醫學知識的積累,最重要,也知道了醫院大概怎麼運行。

如果一部職場劇做不到讓人以此為窗口了解這個行業,那他就不是一部好的劇集。

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去塑造人物,去設計情節,才可能真的把故事講好,從而進一步打造我們希望的民衆的樣子和意識形态領域無孔不入的滲透。

不然光喊口号誰看呢?喊“工匠精神”和拍出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喊“尊重傳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和拍出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誰有用?

三、我們所向往成為的人往往在影視劇裡有投射

對于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印象,并不是漫天的标語裡來的,是從一個精緻幹練的職場女性形象裡面來的。

她們确實也精緻又漂亮,但是她們的漂亮會讓人覺得這是他們優秀人生的必然表現,而不會覺得她們的打扮是為了讨好男性。

因為她們不需要,她們有足夠的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讓自己活得光鮮,她們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怎麼得到。

就好像《拆2》裡的倪妮,她角色的塑造會讓人覺得,這樣的人就是可以做commander,就是可以成為高級督察,就是應該有這麼精緻的妝容和利落的身手。

也隻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真的跻身高層。靠自己。

而這些職場劇裡的女性群像,撐起了對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印象。

因為在那裡,哪怕是弱勢的女性,都會是自由的。

這種自由是源于對認真的獎賞和對人格的尊重。

有多少人因為看了陳慧珊想要努力進入高等學府成為職業女性?有多少人因為滕麗名和關詠荷覺得自己也能做成男人能做的事呢?

而這些,我們在馬伊琍們身上是得不到的,在劉濤們身上也是看不到的。

意識形态領域工作至關重要且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的創造者們,什麼時候才能打起精神來好好打造一份屬于我們新時代應有的精神内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