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度空間>是張國榮臨死前拍的一部電影。感覺他像是被這部電影給拍死了。

一看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心理醫生。幫助求診者的程序錯誤,但是心理醫生自己卻又有很多真知灼見的。

電影是由疑心生暗鬼開啟的叙事動力,如這電影開頭,從張國榮的口中出來認為,什麼事情存在什麼事情就可能真的存在,人類的精神科學還相當于石器時代。在這樣的對于大腦和心理學起步階段的種種無知,讓男主角逐漸開始面對心中的暗鬼。

如果是遭遇的關系中重大的心理短缺和個體器質性損傷的問題,那很可怕。就好像是獲罪于天無可禱也,差不多。

但如果一切的開端,隻是來自于一個虛構、意外或者主體人的過度敏感呢?譬如女主角是在根本沒有知道房東的老婆孩子曾經死去,沒有被别人誘導之前就有反應,看到了經曆了一些事情,才認為有鬼存在,于是找心理醫生。而心理醫生在開始幫助她的過程當中開始愛上她。可以看出,寫劇本的人心理倒是通泰的,因為開端隻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房東的老婆孩子意外死亡的事件。電影總是浪漫一點,就讓男主角面對這段純粹的愛情考驗吧。

實在說,什麼樣的鬼都不可怕,隻要是在心中能夠看到。大多數的鬼,都可以做人的朋友。應該怕的是莫名其妙從外進來的,而即使如此,讓它做朋友還是做敵人?也隻是難度大一點,因為還是可以自我選擇的。難度大是在于互動的人的品質無法保證,隻能保證自己的品質。如遇到一段新的戀情,至少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像哲學家齊澤克說的那樣,真愛就好像是真正的革命,不但可以救贖當下,還可以救贖過去所有的失敗,創造更好的未來。另一種可能是傷上加傷傷口撒鹽,在感情的種種壞循環中不斷的磨損,消耗,異化,直到徹底的失去感情的信心和能力。

一旦遇到了這種莫名其妙來的鬼,如這部電影裡面的張國榮,應對的人自己又完全用錯誤的程序去面對,這應該是倒黴到底了。不過心理咨詢和精神分析的很多成果往往都是來自于種種的誤認誤會誤解,最後歪打正着,得到好的結果的。電影裡的男主角也是如此,幫助别人的人最後成了得到幫助的人。他在愛上女主角的過程當中,召喚出了自己的心魔,想起了本來由于失憶或者自我意志力壓到情緒層底下的曾經一段女朋友自殺的情事,跟臆想出來的鬼和解,然後跟女朋友修成正果。

這部電影關于心理治療部分的創意和邏輯都是對的,不過這個女主角跟張國榮的互動顯得太單薄了,感情的遞進和最終的救贖等等,都沒有表現得飽滿充實,一下子就那樣子了。

當然,這也是商業電影在制作上自然而然的粗糙,并不值得苛求。

每個人都首先是自己的心理醫生,張國榮在電影裡面成功了,在現實裡面卻又失敗了。他是一個成功還是失敗的心理醫生呢?電影裡總是有主角光環的,但是畢竟有女主角的配合。電影外面,是不是因為他沒有找到合适的人來配合?

對我們,怎樣首先做好自己的心理醫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