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電影《驢得水》。看過電影之後,我極力忍住自己沒有去搜電影的評論。因為我想,在沒有看評論的情況下,我對這部電影的認識是什麼。

貼上來我之前寫的一些感受,想到哪寫到哪的。

從笑到哭的一個電影,用誇張的手法,反應了在那個動蕩的時代,瘋狂的不公的事情。剛開始時電影中的五個人是親密的,默契感十足,電影的節奏也是清爽利落,看他們之間的對話和互怼,也覺得輕快有趣。

隻是始料未及,電影中各個人物的命運,最後會被演變成那樣的一種地步。那股氣也是聚不齊了。

電影諷刺的是一個時代。愚昧的時代。

“驢得水”三個字本身就是滿滿的諷刺,在那個時代,所謂的有污點的被下鄉的三五個人,為了錢,給農村教育投資的那一些錢,也可以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折騰。他們是在和什麼作鬥争?和一直在貪污錢财的特派員?和當時巨大的籠罩在每個人頭頂的命運?和那個無謂好歹的時代?還是和他們這個小團體的内部人員?還是和自己?

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矛盾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個東北爺們,熱烈張狂,看不慣不公之事,最後還是屈服在槍眼之下,是的,我們現在都沒有經曆過“子彈從額頭擦過”是什麼感受,所以我們不能評判什麼。現實往往是這樣,把我們的驕傲自尊狠狠地拍在地上,還不忘在上面碾上幾腳。最後的最後,幾乎每個人都對命運做了投降,這是電影中最噎人的地方,因為這樣的事情對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人來說,并不陌生。除了那個小姑娘,她走向遠方。沒有和命運硬碰硬,而是逃離到遠方。

劇中的每個人都含有悲劇色彩,包括銅匠、銅匠媳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過在巨大的時代命運面前,每個人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或者被迫選擇什麼。

電影中最悲劇的人物當屬一曼了,她是自由浪漫的代表,卻被那個時代的那些人們親手殺死。其實我不太明白一曼,但是我感覺,她不是别人嘴裡“放蕩”的人,她愛自由、聽音樂、做美麗的衣裳、愛花,當然,她肯定對愛情有美好的向往。不過那個時代對女性的包容力顯然就沒那麼強了,或許應該說,沒有包容力。

最惋惜的情感是,是東北小夥和小姑娘,可是他們的感情,最後也隻能随着那一箱彩球,飄向遠方了。

電影戲劇色彩濃厚,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電影隐藏的點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很多。可是我看完電影之後最直觀的感受,都在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