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黛拉

富察皇後死後,皇帝痛不欲生。但國不可無後,六宮事物需要有德有才的人來統領打理,太後建議立娴妃為後。

這時候的娴妃已經不像剛進皇宮那會,不站隊,不宮鬥,守着自己的初心,正直又善良,不惹事,不攬事,不怕事。

在娘家變故的時候,面對額娘的懇求,她不願向皇帝求情,讓皇帝為難;

弟弟病于獄中,急需用錢。拿出首飾去典當,被高貴妃發現,以此為條件要挾,眼睜睜看着心愛的首飾被人糟踐踩踏,也不願和高貴妃為伍;

純妃送銀上門,條件是,讓她從此以後站隊皇後,她屢次拒絕。

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而争。她對皇帝的愛,安靜而深沉。皇帝每個季度的貼身衣服都是她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卻從不妒忌皇帝對皇後的寵愛,對自己的冷落。不張揚,不委屈,安分守己,賢良淑德。後宮的嫔妃們都敬仰她,敬重她。

...

但自從弟弟和額娘相繼過世,尤其是額娘撞牆自殺前說的那句“那拉氏家破人亡,全部都是因為你”一遍一遍提醒着她,終于仇恨的種子沖出土壤,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在内心暗暗發誓,一定要讓與此事有關的人付出代價。

劇終,她剪斷頭發,犯了不敬不孝之罪,皇帝對她再無感情,她在宮中幾近等死。

...

她曾如璎珞般正直,對皇帝的愛也并不比富察皇後少,卻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唏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過分堅持原則

有原則并能為之堅持,是好事。但過于堅持原則,就不好了。

娴妃剛入宮的時候,就告訴自己,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參與宮鬥。所以在皇後和貴妃宮鬥的時候,她不站隊,不依附。

不管生存多麼艱難,她始終堅持這一原則。甚至在家人生命面前,也絕不妥協。

最後弟弟病故,母親自殺。這一打擊讓她徹底放棄原則,從一個極端掉進了另一個極端。

過于堅持原則,容易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受傷,一旦傷害足夠大,内心就會崩潰。

...

2. 用人不善

她最後的悲劇,完全是下面的奴才袁春望造成的。她也善良,知道袁春望有私心,在他第一次被抓的時候,想要放棄救他;但經不住貼身丫鬟珍兒的懇求,還是出手救了袁春望。

沒想到養虎為患,袁春望一直利用她皇後的地位,實行自己的報複。讓皇帝對她心生懷疑,一步步把她推向火坑。

璎珞也善良,但有底線也有鋒芒。有些錯可以原諒或忽略,但有些錯一定不能放縱。在五阿哥受傷,四阿哥被冤,十五阿哥中毒一系列的事件發生後,她明知道皇帝對自己的懷疑越來越深,卻沒有想辦法去找出原因,清除内鬼,放任事态一步步發展直到不可控制。

...

3. 陷于愛情失去自我

娴妃愛皇帝,一點都不亞于富察皇後。但皇帝眼裡隻有富察容音,沒有她,因為富察皇後品行端莊,德才兼備,寬容大度,沒有私心,對外是統領六宮的好幫手,對内是溫柔賢惠的好妻子。

而娴妃對皇帝的愛,默默無言,不求回報。結果就真的得不到任何回報。她最後問璎珞:我嫁給皇帝幾十年都沒能赢得皇上的心,你為什麼能這麼快就讓皇帝對你如此寵愛?

璎珞說,你愛他,為什麼要讓他知道呢?

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你讓他知道你有多愛他,他就隻會把你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甚至累贅。

璎珞之前就說過,如果你愛他三分,就一定要讓他看到五分;如果你愛他五分,就必定讓他回報十分。如此才公平。

愛一個人,不是單方面的奉獻甚至犧牲,越是活得沒有自我,越是不被對方珍惜。雖然富察皇後也說過嫁給皇帝後就失去了自我,但富察皇後不僅僅是為了皇帝,更是為了大清和六宮,如此,皇帝對她就算沒有愛情也有恩情,皇帝也會更加敬重她。娴妃也深愛皇上,但未免有些自私,狹隘。

...

4. 家庭影響

娴妃本來受父親的影響,善良正直,不拉幫結派。但每次母親入宮,都會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生了你這個沒用的女兒”,在她母親看來,女兒貴為妃子,卻不能給家族帶來實實在在的名利,不能讓她過上好日子,所以她覺得很失望。

尤其是家中獨子,在獄中病故,本來娴妃就已經很傷心,而母親卻把失去愛子的痛苦都發洩在女兒身上,她是一死了之了,卻讓活着的人生不如死。娴妃後來的黑化,跟她母親的勢力和毒舌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個家庭的興衰,跟母親的品性有着太大的關系。

綜上幾點原因,娴妃縱然再想保持初心,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黑化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