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皇宮是一座巨大的人性煉化器,那麼,《延禧攻略》就是一部完整的人性演化史。
人性是文藝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也是影視劇中最驚心動魄的反轉。飛揚跋扈的高貴妃、冷酷無情的袁春望,他們偶現的軟弱,是人性之花上凝結的小水滴;蕙質蘭心的純妃、慈悲善良的娴妃,她們頓生的惡念,是人性之花上蜿蜒的血痕;謹小慎微的爾晴,她泣血的瘋狂,是人性之花上蔓延開的千瘡百孔。
這些人被皇宮這座人性煉化器煉化,終于成了冰冷環境下、等級森嚴系統中真真正正的惡人,可是,每一個又都是可悲的人,是環境制度權力的犧牲品。
這些人究竟經曆了什麼?是什麼讓他們一錯再錯,終不複歸路?我想,每一個人必然有每一個人的路……

高貴妃:家庭
畫着煙熏妝的高貴妃是皇宮裡面最飛揚跋扈的女人,也是内心最惡毒的女人。她見不得嫔妃的争寵,見不得别的女人生下皇帝的子嗣,她更見不得皇帝與發妻皇後之間的纏綿悱恻。說到底,她隻是嫉妒了。可是,她的嫉妒是毫不遮掩的憤怒,她的占有欲是毫不掩飾的直白。這樣的女人,觀衆恨嗎?
恨是一定要恨的,恨她的心腸歹毒,恨她的輕賤人命。所以,貴妃領飯盒時,可說是大快人心,卻又令人依依不舍。因為,她再多的不好,都無法抹滅她性格的真實;她再多的惡毒,都無法抵消她身世的可憐。
高貴妃争權,和所有女人同,也不同。她其實求的不過是丈夫的恩寵,在家族面前的榮光,以及,封後以後對母親名正言順的補償。
高甯馨看似堅強,可是,她有一個永遠無法除去的過往,一個牽制她,影響她的過往。她有一個無情的父親。他治水時,發妻追随,他遭遇土匪報複時,發妻維護。發妻被土匪殺死以後,他卻因為發妻失貞,而拒不讓她入祠堂。這是高貴妃的一痛。一年以後,父親再娶,是薄情寡義,又加之繼母的虐待,這成了高貴妃的又一痛。
高貴妃的惡毒不是天生的,這是幼年的她在高門大戶裡面被折磨出來的,而成人的她終于有了力量去搏鬥。所以,她表面上是折磨那些嫔妃,其實是在一遍一遍淩虐那些她所假想的如繼母一般的女人,她要斷絕所有的如同她繼妹一樣的子嗣。她應該是如母親一般的,一個家庭中,唯一的女主人。這就是高甯馨的心魔。

袁春望:背叛
袁春望的人生中寫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背叛”。而鑄就袁春望這個人物的也正好是一次又一次不容情的背叛。于是,在背叛之中,他變得冷血無情,變得隻相信自己,也隻愛自己。
逃荒時,他一次又一次被父親抛棄,這是第一重背叛;第一個發現佛珠的親叔叔八王爺,卻把他作為報複的工具,送進淨身房,送到他父親的身邊,這是第二重背叛;父親明知他的身份,卻不相認,這是第三重背叛;一心對他好的師傅,卻為了自保而推他出去頂罪,這是第四重背叛。
好不容易,他決定不再相信人了,卻偏偏讓他遇見了魏璎珞。有心計有謀略的魏璎珞,對他好的魏璎珞,讓他再一次看見了希望。可是這種希望,是建立在“一體”基礎上的希望。他對魏璎珞的感情,就像是他對鏡子中的自己的愛戀,守護璎珞就是守護自己,愛璎珞就是愛自己。他大約很高興能夠在現實中看見另一個自己,所以,他舍棄一切去守護她陪伴她。
他們原本約定要一輩子在圓明園度過,而璎珞則背叛了他們之間的承諾。這種背叛,比其他任何背叛都更加紮心。因為,這種背叛從本質上來說,是自己對自己的的背叛。原以為世上隻有自己可信,卻原來,連自己都信不過。這種失望與痛苦,則催生了他對璎珞的複仇。
袁春望總以為他是原像,璎珞是影子。其實,他哪裡知道,他才是影子,而璎珞不是任何人的原像。因為,璎珞是生活在光下的,她不怕别人看見她的心。而袁春望卻注定一輩子活在黑暗裡,活在陰暗潮濕的仇恨的沼澤裡。

純妃:欲望
傅恒是純妃壓抑着的愛情的欲望,可是,這種欲望卻被現實打了個措手不及。她以為自己可以不求回報,可是,她顯然隻是被自己隐藏起來的欲望騙得暈頭轉向。
正是在這種悲痛與傷心之時,娴妃卻用新的欲望去填充她的内心空虛,讓她在求而不得的愛情欲望的拉扯之中,從新找到活着的希望。
一個孩子是一個女人的欲望,于是,她打破常規主動邀寵;孩子的前途是一個母親的欲望,于是,她泯滅人性,毒殺好姐妹的親生兒子。
純妃到純貴妃,她在娴妃的引導下,一步步踏入欲望的深淵。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她用七阿哥的血生祭心魔;為了隐藏自己欲望的惡果,她則又試圖用更多的生靈來裝飾自己的僞善。兩年以前,明玉是她僞善的道具,兩年以後,知道真相的明玉和璎珞就是她僞善的絆腳石。
她看似被娴妃操控,其實,不過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操控,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隸。

娴妃:尊嚴
整部劇裡娴妃的反差最大,從至善到至惡,從真心到假意,其實,不過是因為她不得不承認,在這偌大的紫禁城,她活得連一條狗都不如。
她的不得不承認,是因為高貴妃肆意的打壓,她必須像一個低賤的奴才一樣匍匐在貴妃的面前求饒;她的不得不承認,是因為她身在妃位,卻無法為弟弟求醫施藥,無法為父親求情開脫,結果成了整個家族的罪人。
父親道德上的背叛,摧毀了她精神上的信仰;母親死前的一席話,扯開了她尊嚴的遮羞布。她必須要在這個皇宮有尊嚴地活着,她必須要向那些踐踏她尊嚴的人複仇。她剪去第一盞燈的燈芯,高貴妃死了;她剪去第二盞燈的燈芯,富察皇後死了;她剪去第三盞燈的燈芯,純貴妃死了。
她成了皇後,可是,皇後又如何。她隻是一個無力保護自己父親的繼後。這是她尊嚴的又一次傷害。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尊嚴,她需要更多的權力,更多,更多……
每一個人悲劇的背後都有她推波助瀾的手,可是,她的手上永遠幹幹淨淨,沒有血污。她甚至可以讓璎珞她們心甘情願地走進她的陷阱。隻因為,她要守護自己的尊嚴,卻懂得如何去忍耐與等待。

爾晴:心氣
如果說高貴妃和袁春望的壞一開始就是真實,純妃和娴妃的惡是局勢的扭轉,那麼爾晴的瘋狂就是假意隐藏後的發洩。
爾晴的變化并不是真正的變化,而是,一開始僞裝得太好。她祖父是尚書,她是官宦之家的千金,卻因為家族包衣奴才的前身,而變成了紫禁城低賤的宮女。從此她謹小慎微,用虛假的笑容自保。
可是,骨子裡她還是心高氣傲的貴族小姐。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這種反差一直是她心裡的一根刺。而這根刺導緻的,是她雖盡心伺候皇後,卻從沒有真正的忠心,她雖愛戀傅恒,卻并沒有所謂的非他不可。在她的眼中,她需要的隻是配的上這身心氣的身份與地位。所以,她雖愛戀傅恒,卻想借着為皇上換衣服的機會邀寵。
終于,她通過手段與心機嫁給了傅恒,然後,她就開始一點都不隐藏骨子裡的跋扈與高傲。
爾晴是善于僞裝的女人,也是最不善于僞裝的瘋子。她在宮裡僞裝了多年,博得好的名聲,可是,她的瘋狂,終于讓她成為了最醜陋的女人,最惡毒、最猙獰的女人。大約,就是因為她心氣太高,已經讓她覺得她無需再隐藏自己的真實,她的歇斯底裡,她的瘋狂。因為,她終究是一等公爵夫人。越響亮的榮譽,就越讓她自覺生光彩。
高貴妃的家庭、袁春望的背叛、純妃的欲望、娴妃的尊嚴、爾晴的心氣,這些就是人性的軟肋,一旦被抓住,用力擊打,就能造成最大的傷害。而這種痛苦的餘波會成為最強大的戰鬥力,最厲害的武器,成為所有悲劇開始前的那一根引火的導火線。“碰”的一聲,良知蕩然無存,惡意逐漸滋生。所有人的生命都隻是他們手中的蝼蟻,權勢地位成了他們争奪的籌碼,他們終于成了逐利的惡犬。這就是紫禁城的魔力與魔咒。
可是在這種魔力與魔咒中,卻依然有人沒有被吞噬。愉妃如是,明玉如是,富察皇後如是,璎珞更如是。
這些沒有被吞噬的人依然不斷遭遇惡魔與魔心的引誘,可是,卻能夠秉承自己的善念到最後,無非是因為她們都有自己的信仰與堅持。
愉妃的懦弱害死了怡嫔,而這種懦弱成為了勇氣的溫床。“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她終于因為兒子,而逐漸找回了勇氣,用自己的勇氣幫助璎珞扳倒純貴妃,回報富察皇後的恩情。

明玉的魯莽沖動,讓她成為了爾晴對付璎珞的刀。或許她蠢,可是,她的忠心是爾晴永遠無法超越的。所以,她能夠跟璎珞一起複仇,能夠毫不後悔地懲戒爾晴。
富察皇後的溫柔是天生的,可是,她在皇宮裡所表現出來的善良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妻子為丈夫守護子嗣的責任,一種為後宮嫔妃樹立榜樣的責任。當然,這種責任落在她纖弱的肩頭,壓得她喘不過氣,讓她逐漸的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
而璎珞,她與所有人都不同,她明白善惡,她站在善與惡的分界線上,大聲說着,我不主動害人,可是我要學會自保。那麼的理性與睿智。她可以給壞人緻命一擊,用手段除去惡人,可是她始終留有餘地。她看似冷酷無情,卻能夠幫助吉祥,保護不相幹的愉妃和五阿哥。她涉惡水而過,而讓她不受惡水沾身的,就是她本身的情義,重視恩情,謹守大義。她為報姐姐的恩情入宮複仇,她為報皇後的恩情入宮為嫔妃。你以為她會殺紅眼,可是她卻嚴守着大義,嚴守着初心。所以,才沒有在黑暗的森林裡迷失。
人沒有信仰無以活出尊嚴,人沒有信仰,無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