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了解世間萬物,但追根溯源的唯一途徑便是親身嘗試。

這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學意義的電影——《心靈捕手》。《心靈捕手》由格斯·範·桑特于1997年拍攝,取景地點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這部電影的原型來自一篇50頁的小說,小說由就讀于哈佛大學的馬特·達蒙創作,也是本片的主角威爾的扮演者。

...

《心靈捕手》

電影的主角Will Hunting(威爾·杭汀),從小在貧民窟長大,擔任清潔工的工作,平日除了工作外,經常召集好友們喝酒、泡酒吧。既然是主角,肯定有不同尋常之處——他在麻省理工擔任清潔工,更為不平常的是他絕頂聰明,是個數學天才。某天,我們的主角随意解答了數學系教授留下的數學難題,引起藍勃教授的關注。偏偏這時,叛逆不羁的威爾街頭鬥毆,被關進了看守所。藍勃教授以數學研讨和接受心理輔導為交換條件,将威爾保釋出來。果然,威爾的數學天賦讓教授大加贊賞,但威爾卻從來不配合心理輔導,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

《心靈捕手》

藍勃教授無可奈何,隻好硬着頭皮找到了與他有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尚恩與威爾的見面正式開始了本片的哲學之旅,尚恩傾聽威爾訴說自己對知識、友誼、愛情、親情、信念的理解,探索威爾的内心世界,觸及威爾内心最深處的角落。叛逆威爾的背後是受創的心靈,尚恩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言語“交流”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的沖擊之後,亦逐漸開啟了封閉的心靈,尋找内心最後的歸宿。

影片最開将威爾塑造為一個數學天才、通曉一切又傲視一切的叛逆年輕人。這是觀衆們最為羨慕影視形象,不知有多少人看到威爾之後像我一樣想象着,将他的天賦安裝到自己的身上,這也正是影片的成功之處,觀衆即為威爾。正是因為這樣的代入感,觀衆們不會審視威爾的内心世界,就像我們不會審視自己内心最深處的角落一樣。隻有威爾自己一人獨處時,一目十行的審閱着書本上的世界時,觀衆才能像威爾一樣靜下來,這時的觀衆與威爾是分開的,畢竟很少有觀衆有這樣的天賦,“威爾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的思考便會浮現于腦海,不過這樣的想法隻是一瞬間罷了。

...

《心靈捕手》

這樣的狀态一直持續到尚恩開始捕捉威爾的内心,影片的高潮也正式開始。

尚恩:“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愛。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闆上的名畫吧?可是我見過”

知道書本上的這些故事又有何用,賣弄自我?傲視他人?不,我們應該追尋的是自己内心的故事,真實的感受一切,我們可以訴說,但我們不能賣弄。就像威爾,他知道米開朗琪羅的一切,貌似年輕氣盛的他并沒有嗅到過教堂的氣味、眺望過那些名畫,他隻是知道這段文字記載,從未感受過這背後的故事。

尚恩:“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争,你會向我大抛莎士比亞, 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着他吸着最後一口氣,凝望着你,垂死向你求助。”

任何戰争都不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所能展現的,戰場所帶來的恐懼隻有戰士們知道,即使是最真實的特效,它所演繹的也隻是一個故事,我們都可以故事的結局,但不是每一個戰場上的士兵能看到戰争的結局。

尚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隻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

真正愛情同樣來自與内心,從來不是一句情話、一紙情書所能表述完的,能表述的永遠都是最淺顯的内心,隻有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尚恩:“你并沒有體會過“失去”的真正意義...因為隻有在你愛某人甚于自身時才會領悟。我懷疑你從未付出過這樣的愛。”

我并不記得曾經失去過什麼,我可以領悟,我也付出過這樣的愛,隻因為我懂得珍惜現有一切,從不會讓她失去。

尚恩:“現在我看着你,眼前所見并非一位聰敏、自信的男人,而是一個無恥狂妄、内心恐懼的孩子,但是你是個天才,威爾。沒人可以完全認識到你的深度。除非你先談論自己,告訴我你到底是誰。”

...

《心靈捕手》

影片到這裡,威爾的内心世界已經被尚恩教授完全展現出來,也就是到這裡,觀衆再也不會是威爾了,又有多少觀衆能夠像威爾一樣,願意和自己訴說“我”是誰。看似是尚恩教授在引導着威爾,但我們要明白,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探尋到自己的内心深處。同樣的,也并非威爾打開了尚恩的心結,而是他自己。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心靈捕手,捕手的位置永遠給自己留着。是的,我們都還是個孩子,正因為我們年輕,所以我們需要經曆。或許未來的某一刻,我們都可以成為心靈捕手,但希望不要等到老去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