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的時候,我是帶着十分興奮的心情看這部劇的,畢竟我對英國80年代的流行文化和曆史很感興趣。尤其是戴安娜王妃和撒切爾夫人的登場,讓我對這部劇更加抱有期待。這一個星期斷斷續續看下來之後,覺得确實還原了英國那個激蕩的80年代。尤其是對英國80年代流行音樂的運用,使得全劇處處都是第二波英倫入侵的影子。像戴妃最愛的Duran Duran,Ultravox以及Queen等歌手的名曲,都有出現,這對于我這個New Wave的忠實聽衆來說是個驚喜。
但是當我把這部劇與曆史的史實以及英國的現狀結合起來的時候,我的觀劇感受似乎帶上了一層沉重的氣氛。因為我知道,這部劇雖然其中含有衆多虛構的成分,但是它紀錄的是曾經的曆史。而曾經的曆史又直接影響了如今的故事。所以當我看到《王冠》當中有些情節的時候,總會不由得聯想到現在。
第一集,以伊麗莎白二世騎馬向白金漢宮外的人們緻意為開頭,以蒙巴頓公爵的葬禮為結束。可共和主義者對于英國政府的控訴,卻貫穿着這一頭一尾。這聲聲控訴把北愛爾蘭的傷痕一開始便展露在我們的眼前,告訴我們這片土地承受了多少的哀愁和痛楚。之後的劇情雖然沒有重點着墨于北愛局勢,但是頻現于電視報道中的示威,恐襲,還是告訴我們80年代的北愛爾蘭依然動蕩。而撒切爾夫人在蒙巴頓公爵去世後向女王立下的誓言,則告訴我們她與IRA之間即将展開血腥的戰争。後來在80年代發生的絕食抗議和布萊頓爆炸案,也印證了鐵娘子的決心有多堅定。如今,北愛政府繼20年前的吉爾莫四人組後,又逮捕了一位涉嫌參與1974年伯明翰爆炸的嫌犯。而英國脫歐後可能留下的硬邊界,則似乎是折磨英國的‘癌症’複發的征兆。
第五集‘費根’告訴了我們,撒切爾夫人削減福利,打擊工會的政策給英國帶來的影響有多沉重。這一集講述了邁克爾費根闖入白金漢宮并于女王談話的曆史事件,同時也描寫了倫敦的失業者們落魄貧困的景象,以及當時惡劣的社會環境。多次求職無果的費根走投無路,隻能用特殊的方式‘上訪’,讓女王聽到民意。那段女王與費根的談話,讓我聯想到如今英國社會由于疫情失去工作的老百姓們。他們其中可能在80年代,作為20出頭的年輕人,就已經忍受着貧困的屈辱。正如Wham那首Wham Rap當中唱的,‘...I may not have a job, But I have a good time...’,盡可能的用酒精和音樂麻痹自我。20多年過去了,私有化的遺毒依然存在,失業人群依然居高不下。政治家們把他們失業的罪過推脫給移民和少數族裔,于是人們選擇了脫歐,選擇了排外,繼而出現了疾風一代醜聞(Windrush Scandal,少數族裔被剝奪工作資格的事件),然後少數族裔又反過來用BLM回擊着...如果撒切爾夫人還在世,看到如今的英國社會非但沒有複興,反而愈加分裂和衰敗時,不知她會作何感想。而女王這樣的上層階級,真的能聽到百姓的心聲嗎?她又能做出多少改變呢?
而全劇最大的看點,也就是查爾斯與戴安娜的婚姻,則最讓我感到唏噓。在我看來,卡米拉,查爾斯和戴安娜的情感糾葛不僅是他們個人的痛苦,也是王室的痛苦。當看到菲利普親王對戴安娜說出我們都是‘局外人’時,我能感受到王室婚姻的巨大悲哀。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為維持着君主立憲制度的存活而被折磨幾乎筋疲力盡,每個人都在逢場作戲,每個人都背負着沉重的枷鎖。而如今看看哈利與梅根的公然背叛,看看安德魯王子醜聞爆發時的窘迫,你會明白伊麗莎白二世如今的心境,其實和撒切爾夫人離開唐甯街的心境是如出一轍的,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而盡管女王無可争議地貫徹了當年一聲‘我将為這個國家奉獻一生’的誓言,但是當人們開始懷疑‘We will meet again’時,當人們走上街頭抗議防疫措施時,女王的心情該會有多無奈。女王已經盡力了,可是百姓已經不再相信童話了。
《王冠》将會拍到第六季,也就是2000年代作為全系列的結尾,但是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系列的真正結局是什麼樣了。 ‘查爾斯和卡米拉進入白金漢宮後,外面圍着一圈圈的抗議人群...’毫無疑問這不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殘忍的是,這或許是一個必将發生的結局。那一輪太陽,終将在黑夜中若隐若現一陣後,再也不見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