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生活在時代的變化之中。現在的我們是,以前的人們亦如是。

影片中的一大家子分居三地。年邁的父母在老家,大兒子、大女兒和二嫂定居東京,三兒子在大阪,小女兒在老家照顧老人。家庭的形态,早已不是曆史上的大家族聚居,而是兒女們為了各自更好的生活,選擇異地定居,老人則自己留在家中。

處于現代社會的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但遠在東京物語拍攝的年代,導演之所以拍這樣一個片子,或許也想反映:工業化的進程下,人們背井離鄉,為了更好的前程,而後定居他鄉,組建自己的家庭。又苦于生活勞碌,生活距離太遠而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

導演通過幾個人物的對話,展現了他的觀點。大兒子和大女兒年歲最長,生活的壓力很大,他們在母親葬禮結束後便匆匆離開,大女兒還帶走了母親的幾件衣服。平時負責照顧二老的小女兒對此感到不舒服,她覺得大哥大姐太不孝順,隻會索取母親的物件,不懂得報答父母。而且難得回家一趟,還不多待些日子陪陪孤零零的父親。二嫂卻說,他們也有他們的無奈,你到他們那個年紀就知道了。人都是會變的。

大哥大姐人到中年,養家糊口的壓力是不小的。每個人都以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為重,又如何指摘他們呢?

記憶最深刻的是奶奶去世後的清晨,爺爺站在河邊看朝霞,說“今天的黎明真美啊,又是很熱的一天呢”,由此看出導演的用意:世事無常,用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珍惜當下的每時每刻,不辜負身邊的人,至少在别離時少了些許遺憾。

對奶奶的感情之深,則體現在得知死訊時的沉默,上下滑動的喉結。這一幕細膩而真實,因為人一旦得知愛人離世,一開始都是震驚的。記得兒女們離家後,他一個人獨守空房,扇着扇子,目向遠方,喉結再一次上下滑動。爺爺在默默地思念死去的妻子,他也懊悔自己為什麼不趁妻子在世時,對她好一點。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小津總是把機位安得很低,這種觀察者的鏡頭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傳統日本家庭的空間、家庭成員的關系以及平淡又真實的生活,營造出甯靜溫馨的氛圍。而作為轉場的空鏡頭,也呈現出日本現代與傳統交織,工業化大張旗鼓地進行中,打破了原本的生活形态。而家庭的形态、家庭成員的觀念以及他們的關系,也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發生着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