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剛上映時,豆瓣關注的幾個有節操的電影愛好者紛紛送上4星好評,源于以往我對小鮮肉電影的觀影感受,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了恰爛錢,臉都不要了。

但如此旗幟鮮明的好評,還是把我忽悠進了影院。

電影兩個多鐘頭,糅雜了青春愛情、懸疑犯罪和校園欺淩。

既然影片以校園欺淩為宣發點,我也談談我的想法。


...


成長的運氣和父母缺位

女主陳念(周冬雨飾演)目睹了同班同學胡曉蝶因被欺淩而自殺身亡,自己又因為幫她蓋上校服成為下一個被欺淩對象。

陳念是那麼的弱小,看着就是一個合适的欺淩對象。她隻是一個想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孩子,卻不得不承受這些苦痛。

很多人都說: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校園欺淩事件,以前怎麼沒聽說過?

這幾年仰仗于互聯網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校園惡性事件被曝光。這從來不是新鮮事,隻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

能成為身心健康的中學畢業生,需要很大的運氣。


首先,家庭幸福。陳念是單親家庭,母親還欠債不得不躲在外邊。男主小北(易烊千玺飾演)獨自一人生活,成為了街頭混混。

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是孩子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生活中,這樣的家庭其實不多。

且不說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緻命打擊。就算是家庭完整富裕、學習成績優異的魏萊(周也飾演),父親也因複讀一年不和她說話。這種冷暴力,當然也是欺淩。

悲觀地看,大多數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絕大部分人隐藏得很好,安安穩穩一輩子。但有的人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形式體現出來。

校園欺淩是比較早的階段。


其次,學校教育。電影和現實很相像的地方,是胡曉蝶自殺後,陳念被警方找去談話,老師們以高考時間耽誤不得,阻斷了進一步的調查。

高三,絕大多數學校都以高考為最高目标。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暫時緩緩。

不隻如此,校園安全教育一直是一塊荒地,有表面的命令式傳達,卻在碰到事件時,阻塞不前。

片中學校的處理方式算挺妥帖的了,現實中有的是對施暴者束手無策,對受害者重拳出擊。

很多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一起“事件”容易處理,但成為了“現象”就很棘手。這背後牽扯過于巨大,因此教育是最複雜的社會系統之一。

再者,少年的惡。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深入人心,但我一向是性惡論者。

中學時期,我所在的學校常有校園欺淩。小到言語上的侮辱,大到身心上的摧殘。即使我校算是重點學校,也無法完全遏制此類事件的發生。

少年的惡,多數是他們不自知的惡。這是源于人性本身帶來的,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自我保護。都說不要和愣頭青打架,因為他們不知輕重,拼了命幹你也是常有的事。這類少年,需要得到規訓和矯正,完成人格的健全化。

還有的少數,是他們知道自己惡,甚至以此為樂。他們身上可能存在反社會傾向,這種少年理應得到更為嚴厲的懲戒,但僅僅因為年齡未到成年,就可以能免則免。這是未保法常年被诟病的地方,甚至被諷刺為未成年罪犯保護法。

現在十多歲的孩子,該懂得早就懂了,并沒有那麼天真無邪。法律應是良民的保護傘、惡人的狗頭鍘,犯罪看行為不看年齡,未成年人和監護人應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我想起了我的畢業論文《少年司法的社會轉處制度》,然而法律層面的進步好像仍令人失望。如果本片可以像《我不是藥神》那樣,推動少年司法的社會探讨和法律層面的修正,那真是功德無量。


這裡存在幸存者偏差。

很多朋友不相信有這麼多校園欺淩事件,依我看,這是你運氣好。

出生在大城市,就已經在人生長跑中領先了一大步。如果讀書成績好,老師可能會因此給予保護。如果家庭教育很棒,那你可是太幸運了。

你一路長大,順利避開了這些垃圾人。

可是,總有人運氣沒那麼好的。


古怪的邏輯

片中女警官說:“你們了解的世界有多少?為什麼不向大人求助?”

有種何不食肉糜的傲慢和古怪。

同一件事,在大人和孩子眼中的尺寸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人眼裡“向大人求助”輕而易舉,對于孩子來說是需要用盡全力邁出那一步的。

在孩子面前,大人(包括家長和老師)有着天然的權威。有困難向權威求助,即是基因裡的本能,也是年幼時期的最佳選擇。


然而這裡有個問題,權威的消解。

信任,是弱者對權威依賴的最大因素。

或許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曆:班級裡發生某件事,學生向老師求助,但扯皮了半天,事情以被遺忘的狀态結束。更不用談:為什麼隻欺負你?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混賬邏輯了。

家長比老師更為特别,而且據我有限的觀察,大多數人可能也經曆過,明明承諾的事情,換來一句“有嗎?我随便說說的。”

信任的建立,可能是天然帶來的,也可能是日漸積累,過程很困難,但毀掉信任極其簡單:承諾的事情做不到。


家長還有一套古怪的語言:好好學習,出去别惹事,管好自己就夠了。

雖然這有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會帶來一個結果:孩子遇到事不跟家長說,因為說了通常會換來一頓奚落甚至打罵。

胡曉蝶自殺前曾對陳念說:你們都看到了她們欺淩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我相信她和父母說過,并且得到了負反饋,才落到向同學求助的境地。

同學們為什麼不理不管?管好自己就夠了,高三以學業為重。


我在六年級時曾被輕微欺淩過。兩次都是高年級男生。一次是早自習,被拉到廁所敲詐。好在碰到的這位老哥沒有特别壞,給了五毛也就過去了。另一次是體育課上打籃球,不小心砸到了一位老哥。他當場指着我說放學你給我等着。

作為老實孩子,那一刻以及之後的一段日子裡無比恐懼。生怕放學路上被人堵住胖揍一頓,回家途中四處觀望,甚至有一種反偵察的感覺。

兩件事我都沒有告訴家長和老師,老師沒法管,畢竟什麼都沒有發生。家長的反應,我也能猜到,并且如前所說,他們的權威已經因為信任的消失而消解了。

可大人毫無察覺,仍以權威自居,并裹挾着傲慢質問:“你為什麼不向大人求助?”

大廈将傾,對權威的崇拜不再。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陳念在審訊室的歇斯底裡:“需要你們幫助的時候,你們在哪裡”。我們見過太多大人的傲慢了。


放棄是不想糾纏

陳念對小北說:“我媽說,變成大人記性就會變差。”

成長過程中愉快的事多還是不愉快的多呢?

有可能是一分甜九分苦。

甜太珍貴了,值得被牢牢記住,所以我們才會拼命地想把痛苦的部分忘卻,騰出空間來裝盡可能多的甜。趨利避害是本能。

現在我可以從容地和朋友分享被欺淩的過往,甚至變成段子誇張地演繹。但我仍清晰地記得,被高年級學長指着鼻子恫吓時的無助和膽戰心驚。

我想不是記性變差了,而是算了。

可能很古怪,但總不能老盯着這些垃圾記憶過日子吧,向前看,同時安慰自己,這是和過去和解。


關于電影

回到電影本身,導演曾國祥很厲害,故事完成度很高。高考部分片段過于瑣碎了,如果再濃縮一下會更好。

攝影很出色,大特寫、長鏡、手持、升格,将角色的情緒傳遞給觀衆,帶去了很好的代入感。網上都在誇的,看守所裡男女主角對視的30秒,可以稱得上完美鏡頭。

選角非常成功,周冬雨将陳念的苦痛、哀怨、麻木完全诠釋。在國内年輕一代女演員中,周冬雨出類拔萃。

易烊千玺打破了我對小鮮肉演員的期待,明顯的少年氣,很匹配小北的角色,算得上量身定做。非常期待易烊千玺的成長,有成為好演員的底子。


...

我的公衆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