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早安收信人】原創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每天都能收到文章推送

...

最近很多人在讨論電影《少年的你》,作為一個觀影完畢的人,我也來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做為校園淩霸的事件,雖然我并沒有親身接觸,也很難有女主一樣的共鳴,但我認為對于她所面臨的一些困惑,我還是有感而發的。

首先,她說:“為什麼輪到我?”說的是,整個學校有這麼多人,為什麼偏偏是我被别人欺負?

她覺得自己是“偶然事件”,但我反而覺得她被欺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因為什麼?很簡單,她的原生家庭。

...

01.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生長在一個沒有父親,并且母親也很不靠譜,總是倒賣倒賣一些“違規”産品的家庭。

你的家庭怎麼樣,你也就是怎麼樣的。

對于陳念來說,母親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對她影響很大,也讓她産生懷疑:為什麼自己人生是這樣的?

也正是因為她“不甘心”,所以才想要拼命爬出底層,過上自己希望的生活。

窮人想要改變命運,要麼靠知識要麼靠錢。

很顯然,陳念家裡沒有錢,不僅沒錢,母親還欠了一屁股債,所以陳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讀書。

原生家庭的灰暗,是陳念身上一生都抛不開的包袱,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她看起來比常人更容易被“欺負”,為什麼,因為她的身上就是有那種“活該被欺負”的晦氣。

弱肉強食的社會,能留下來的都是強者,這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不同人的層次。

而顯然,從整個事件看來,魏萊是那個“強者”。而同樣,魏萊的底氣,也是來源于她的家庭。

...

02.

不同于陳念,魏萊算是家境很好的“大小姐”,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對她很嚴苛,也給予了厚望,一個人多想成功,也就注定這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魏萊看起來一切都很完美,長得漂亮,家境好,讀書成績也很優異,可正是因為這樣,她才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所以才把目标對準了不如自己的人。

比如胡小蝶,比如陳念。

可能對于魏萊來說,這兩個人或者其他人對她來說沒任何區别,她隻是想通過欺負比自己弱的人,來得到一些滿足感,或者說刷一些存在感。

胡小蝶不堪一擊,選擇跳樓死了,對于魏萊來說,沒激起什麼鬥志,可陳念不一樣,她會反抗,她眼神不躲閃,所以魏萊越欺負她越覺得過瘾。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激将法”,當弱者表現出“強”時,反而會更加激發“強者”施暴。所以很不幸,陳念這是恰巧表現出了這一點,才會讓魏萊一直死抓着不放。

...

03.

别說校園了,其實任何環境中,都存在着“欺軟怕硬”。就像易烊千玺飾演的小北,做為一個小混混,小北有很多常人所沒有的耐力,他無父無母,沒有牽挂,在生活邊沿垂死掙紮,想要過得有尊嚴一點基本上不太可能。

所以這樣的小北,在面對被比自己強的對手打時,他自知自己沒那麼人多勢衆,所以幹脆選擇放棄,任由他們打自己,因為他知道,正面剛可能會更吃虧。

他和陳念的不同,并不僅僅隻是學識上,而是他的求生欲沒有陳念強,陳念深知“我不應該被欺負”,僅僅是從“平等”的層面而忽略了人性,而小北卻覺得“被欺負是必然”,因為他知道是因為自己不夠強,所以才會被欺負。

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原生家庭又都不幸,自己本身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這樣的他們,隻能選擇相互報團取暖,人生有時候就這樣,當你發現以一己之力沒辦法達成時,就需要通過外力借助。

...


04.

很多人呼籲,淩霸這類事件,不應該發生在學校,不該發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事實上,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被攀比的社會中,我們也會很自然地對社會産生憤懑。

因為成績沒考好,被父母暴打;

因為讀書成績沒有别人家的孩子好,被父母嫌棄;

總之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影響了我們在家長甚至在社會上的地位的時候,我們也會無形當中,變成那個喜歡看别人臉色的“膽小鬼”。

真正欺淩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那些既定于這個社會中的“不平等”,可要鏟除這種不平等,卻又很不容易。

所以我們一方面矛盾于成功給我們的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又擔憂教育帶來的隐患,說白了有人的地方,就會一直存在糾紛。

隻不過遺憾的是,我們以為成年人才應該經受的苦難,卻過早給了兒童,論教育的一大缺失,其實最應該關注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究竟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以成績說話,還是以拼品德說話?

過于注重結果的人,往往最後都不那麼如意。這也是中國式教育的弊端。

父母與其關心“給孩子什麼”,不如多關心“他們要什麼”。

一切以“我都是為你好”,其實才是父母們私心的最深刻的表達。道德式綁架的時代應該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