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出一個去看少年的你的理由,那就是:本子收的好,導演拍的好,演員演的好。


本子收的好。
第一條線索是校園暴力。校園暴力已經是成為社會敏感話題了,怎麼把校園暴力真實地展現在觀衆面前,讓其真實不狗血很重要。玖月晞把目光聚焦在兩個少年身上。一個是好學生,在校園内。一個是小混混,在校園外。施暴的原因很充分,第一是陳念成績優異引人注目;第二是陳念為胡小蝶蓋上了衣服,是學生中的異類;第三是陳念的母親讓陳念背上了騙子的女兒的包袱。陳念成了衆矢之的。然後暴力開始。胡小蝶死後,陳念凳子上的一攤紅色就是施暴的開端,攻擊的矛頭轉向陳念。第二次是學生收到短信後,陳念在體育課上遭到孤立和擊打,陳念反擊,但後果是被人從樓梯上踹下。接下來陳念向鄭警官求助,三人被退學,高考在即換了班主任,同學們把這一切歸罪到陳念身上,語言譏諷,故意撞掉書本。中間還有被跟蹤,被毆打的橋段,三人拿着小刀和老鼠堵陳念的橋段。最後一次一群人玩過火了,陳念被自己保護的人毆打,被剪頭發,拍裸照。每一次暴力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層層遞進的,在最後達到一個爆點,徹底擊垮了陳念的自尊心。然後才有了陳念的爆發“那你怎不不去把他們都殺了”。而整個暴力行為的産生是有其特殊土壤的,包括家庭教育的變異(魏萊的父母自己為給女兒提供的是優質教育,卻不知自己在教女兒與誰打交道更輕松的同時沒有教會她怎麼真誠地與人打交道;另外一名女生的父親對女兒的錯誤拳腳相加,卻不反思是不是自己給予的方式不對)和學校關注點的偏移(整個故事被設定在高考複讀學校,高考前六十天的節點上,不管是陳念被警察審訊時老師對上課時間的強調,還是陳念凳子上出現紅色時老師稱其為“惡作劇”的說法,都暴露出學校對校園暴力究竟有多嚴重的影響是沒有高度警覺的,“高考事大,一切事小”才是正确的價值導向)。故事的展開是合情合理的,至少我在看的時候沒有感覺的邏輯上的脫節,一次次的積蓄推動平常人眼裡的“複仇”的展開。
第二條線索是少年之情。
“少年”是這個故事對片中所有孩子的定位,不管是即将奔赴考場的學生,還是在街上打架鬥毆的小混混。因為不明白,所以他們被稱作少年;也因為無所顧忌,所以他們被稱作少年。
魏萊等人為什麼敢這樣欺負陳念?因為她們是少年,“他們說根本不知道這樣會打死人”。警察在魏萊家調查時,魏萊對着鄭警官的一笑,蘊含豐富,是嘲弄的,得意的,事不關己的也是天真的。“野生動物在被捕的時候是毫無表情的”“因為它們不知道”。魏萊就是這樣的野生動物,她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行為給被欺淩者帶來的是什麼,而自己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後來魏萊找陳念道歉,并不是她意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傷害了一個跟自己一樣大的孩子,而是因為一旦陳念報警,自己就得再次複讀,而自己的父親因為此事已經一年沒跟自己說過話了,也就是說魏萊的道歉是出于自己的恐懼,魏萊害怕的是失去自己的父親,這麼看來魏萊還隻是個孩子啊。她什麼都不知道,繼續說着,然後給陳念造成了二次傷害,這多麼可悲啊。
小混混們也是少年,他們打架鬥毆收保護費,但不搶劫販毒,他們被帶進警察局審訊了,也能把“想活命就閉嘴”念出不一樣的語調,他們遊走在法律邊緣,一步深一步淺,渾然不知法律的制裁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他們習慣地把一切都當做玩笑,因為他們不明白,不明白而無所顧忌。
“你和我不會,但他們會,因為他們是少年”,鄭警官這樣說到。有人會覺得電影不真實,就像電影中的女警官一樣,他們不相信會有人會和小北一樣會把所有的罪扛下來。且不說這樣的事情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就劇情給我們提供的信息來看,小北最後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合乎情理,水到渠成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小北和陳念第一次相遇,小北被打,陳念報了警,兩人算是生死之交了。後來陳念被欺淩讓小北給帶回了家,這個時候兩人還是不信任對方的,陳念一句我和你不一樣,給兩人劃清了界限。下一次陳念再出現在小北家門前的時候,陳念剛從垃圾桶裡逃出,一身污漬,讓人心疼。老師保護不了陳念,鄭警官保護不了陳念,好像有個人曾經說過他可以保護她,于是她來找他了。就這樣陳念和小北開始了“共生”的生活,她在前面走,他在後面送她上學,她在學校複習,他在麻将館打架,他騎摩托接她放學,他看着她在燈下看書......“陳念,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那天是陳念和小北從懷疑走向一體的一天。小北向陳念道明了身世,爸爸跑了,媽媽帶着自己沒法改嫁,後來媽媽搬家了。“孤獨讓人們走到一起。”兩個被邊緣化的少年走到了一起,所以才會有陳念最後對鄭警官喊出的“你們為什麼不放過我們,我們隻是想走出去,走出去一個也好,走出去一個我們就赢了”,小北之所以會為陳念頂罪是因為陳念是另一個小北,并且是一個幹幹淨淨,未來有大好希望的小北,陳念和小北在心靈上已經成為了共同體,他們當中有一個赢了,另一個才不算輸。少年不經世事,少年卻敏感多疑,少年有不成熟的沉穩和熱血,少年你一旦打開心扉就無所忌憚了。

導演拍的好。
《少年的你》整體上的拍攝風格還是延續了《七月與安生》的野生青春氣息,不管是七月與安生的成長糾葛還是陳念與小北的同類相聚,曾國祥導演鏡頭下的青春都是有血有淚和刻骨銘心的。
選在重慶拍很恰當。以來是重慶的山城地勢和狹窄街道很适合拍輕犯罪題材的影片,地勢的起伏讓空間更複雜,交錯的小巷讓犯罪更不易暴露。不管是之前的《火鍋英雄》還是《瘋狂的石頭》,都很好的利用了這個空間拍出人間七宗罪的感覺。(以及去年的《無名之輩》,雖然不是在重慶拍的,但是選在貴州都勻,也是走的山間小城的路子。)
緊張制造的好。首先是開場胡小蝶跳樓的一段戲,全程都沒有給到胡小蝶的屍體一個特寫鏡頭,但是通過陳念摘掉耳機的聽覺感受,到同學在教學樓圍觀,再到手機提醒的連續出現,最後陳念走到中央脫下外套,一個很長的過程,讓觀衆知道胡小蝶自殺了。這樣的過程不是直接拍個屍體出來炸觀衆,而是通過一層層的推進,增加觀衆心理接受的強度,然後自行get到真相,這是很巧妙的東西。其次是魏萊徐渺堵陳念的那一段戲,有老鼠有小刀有密閉的環境,在呼吸都會被發現的情況下有電話的響聲,所有這些元素都為這場戲制造了充分的恐懼。
劇情轉得好。這不是一部能夠一眼看到底的片子,故事接近尾聲,有兩個問題一直萦繞在觀衆腦子裡,第一是誰殺了魏萊,第二誰會去坐牢。盡管電影市場的觀衆已經深谙各種類型片的套路,但這一次他們還是得被導演牽着鼻子走。第一個問題經過了大康殺了魏萊—小北殺了魏萊—陳念殺了魏萊的過程才被解決,并且陳念殺魏萊也經過了陳念準備故意殺害魏萊—陳念放棄殺害魏萊—陳念錯殺魏萊的複雜過程。第二個問題經過了小北自首—兩位警官與陳念小北打心理戰—小北坐牢實錘—鄭警官再次試探陳念—陳念自首的曲折過程。所以這部片子講述的是一個結構比較複雜的故事,自然而然展現的人物情感也更加細膩豐富。

演員演得好。(選角也選的恰當)
我一直覺得周冬雨是個有靈氣的演員,《山楂樹之戀》裡是青澀澄澈的,《七月與安生》裡從無羁無絆步履不停走向安然生活,《心花路放》裡是串了個殺馬特社會人,《喜歡你》裡是瘋癫仗義專情的顧勝男,沒有一部周冬雨的電影讓我對她的表達能力産生過懷疑。演什麼像什麼,演什麼什麼有神。這一次《少年的你》也不例外,陳念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的那場哭戲很戳人心,陳念舉着電話,媽媽問了兩句話,陳念沒有出聲,但一直在顫抖,陳念把眼淚憋回去,好不容易才能放出聲講話,周冬雨塑造的這個陳念會隐忍,假裝堅強。後來小北沖出去準備為陳念報仇,陳念從背後抱住小北,第一次不是壓抑着自己的情緒在哭,而是嚎啕大哭,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在身上之後的忍不可忍,周冬雨是真的把自己當做了陳念才會把這些細節處理的這麼真實。
易烊千玺的表現也很出人意料,就像曾國祥導演感歎的那樣,易烊千玺身上“飛速成長的少年力”是他想要通過電影傳達的。易烊千玺塑造的小北戴着帽子行走在暗處,打架鬥毆,過着看似血淋淋的生活,但實際上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着與自己“共生”的陳念,這個角色在性格上是有矛盾的,對外是肆無忌憚,對内是脆弱易碎。尤其可圈可點的是最後陳念到監獄見小北的一段戲,小北被叫到有人見的時候,先是稍微有些疑惑,然後走進會見室,小北坐在凳子上,兩個人先是對着傻笑,然後對着泣不成聲。這一段戲的情感是很豐富的,傻笑是你來了,泣不成聲是你怎麼自首了。易烊千玺在這部戲裡的表演應該是不會被抨擊的,在有着同樣标簽的藝人之中,他在表演上是相當優秀的,這部片子的上映應該能夠為大家認識一個不一樣的易烊千玺提供新的角度。

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國産青春片而帶着先入為主的眼光去看《少年的你》,有時候一部電影很好,但是因為你事先的心理暗示讓你忽略了它的閃光點。
最後想給電影原聲帶的作曲家Varqa Buehrer打call,給海報設計師黃海大佬打call。前者寫出了與劇情相符相稱的配樂,後者親自操刀的海報提高了電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