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也是少年的我

每年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也就那麼幾部,以前都不會跟風去看電影,比如電影《小王子》上映之前,我就因為被原著小說打動,說什麼也要拉着同學去看。結果,被中文配音深深“迷醉”,電影3D效果也很一般,悻悻而返。多次看電影的經驗告訴我,除了沒有理由且一定想看、要看的電影,其他的,無論電影的主演為了宣傳跑了多少城市,鋪天蓋地的文案廣告宣傳做的有多廣,上綜藝、上節目宣傳有多火熱,都要先等等,再等等,等上映至少一兩天再去看。我想看的電影,我都會看看評分,還要看看部分理性的影評,再決定要不要去看這電影。所以《少年的你》,是真的不出意外的驚喜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少年的你》

...

看完電影,反複萦繞在我腦海裡的有兩個疑問:1.如何看待魏萊的死?2.如何看待沉默的大多數?

01 魏萊的死

看完電影,同去的他一直跟我說魏萊不該死。電影是有一個戲劇張力在的,臨近高潮點——魏萊的死。在她死之前,我們看到這個青春靓麗、成績又名列前茅的女生,心裡是發毛的。魏萊看似充滿無辜神情的雙眼裡,充滿了謊言和暴力。她對陳念的逼迫,像蓄力張開的弓,我們都在怕這弓上的箭會在某刻——比如高考當天“射向”陳念,毀掉了她的高考前所有辛苦隐忍;可是,當她真正死了的那一刻,我們所有人心裡其實都為陳念松了一口氣,那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一種“壞人必須受到懲罰”的思想;但轉念,我們又會為自己的幼稚思想感到慚愧,因為我們沒有站在理性的天平去分析問題,而是憑借着自己的好惡,感性地認為“魏萊死了真好”。

...

而魏萊,也才剛成年的年紀,成績好,家境好,這樣誤入歧途的女生,不應該就這麼死去,她應該活着,為自己霸淩的行為負責并忏悔,再被教育,被引上正道。

是的,我覺得她不該死。

她有罪,并應該受到懲罰,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應該向胡小蝶和陳念,還有其他被她威脅參與霸淩被處以退學的同學道歉,她的父母也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的錯誤……

可惜,沒有如果。

電影讓她以死亡退幕,留下的是給社會、給學校、給學生、給像魏萊父母這樣的家長以思考,因為每一方都對魏萊的死負有責任,而其中最大的責任,應該交給魏萊的父母……

02  沉默的大多數

電影把遭受校園霸淩放在一個關鍵的時刻:高考最後沖刺期間。作為過來人,大家都知道這最後的幾個月就是在與時間賽跑,抓緊每一份每一秒,把一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才是大部分學生的選擇,其他事情都排在了第二位、第三位、第N位。所以,面對霸淩,他們的沉默、置身事外,是容忍了霸淩事件本身,也是對施暴者的縱容。就連最開始的陳念,都是置身事外,直到胡小蝶出事。沉默的大多數,還是存在。

     假如說,在胡小蝶遭受霸淩後第一次呼救時就有人立即伸出援手,進行及時反擊,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也許會,也許不會吧!

因為魏萊善于僞裝,會極力否認事實,除非被抓到證據;因為校方會迫于壓力,極力隐藏事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壓住醜聞;因為老師會不相信漂亮乖巧、成績又好、家境優渥的魏萊會參與霸淩;因為魏萊家境優良,就算霸淩事件暴露,所受的處分也可能隻是校方的小小警告;也因為就算揭露了霸淩的事實,說不定會成為下一個受害對象或者被迫成為加入新的施暴者……這些都有可能會是陳念同班的學生隻想做沉默的大多數,而不敢揭露事實真相的原因。

看似平靜的海面下,暗藏洶湧的波濤。

看似平靜的學習生活下,嫉妒、霸淩、小動作不斷,小小的班級也是一個小社會。大部分人面對這些暗湧,還是選擇明哲保身,這是大多數人的處世之道,正義行為往往要付出代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所有英雄背後的犧牲,也不是尋常人可以承擔的!

...

...

這裡想再誇一波千禧弟弟的演技,很穩重,一如《長安十二時辰》的表現,不掉分很驚喜!周冬雨的花式哭戲也很精彩!

所以,回到開頭,還是那句話,看看評分,先觀望觀望總是沒有錯的!畢竟同“抽王八”遊戲一樣,大多數“王八”總是被沒有準備的人抽到,最後吃癟的還是自己!

等等,這部講“校園霸淩”的電影,讓我想起了郭敬明的某部……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slove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