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爆了,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不錯。一方面,首日票房輕松破億。另一方面,豆瓣、貓眼、淘票票的觀衆評分也非常高。可以說一點都不意外,近兩年關于校園暴力、欺淩正是熱門話題。還有就是這部影片無論從題材還是演員的挑選都是成功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記住了裡面少年們的那些眼神,可憐的、絕望的、狡黠的、無所謂的……這些眼神不停地在我腦海裡徘徊。陳念絕望的眼神讓人心疼;小北故作堅強的眼神讓人淚目;魏萊狡黠、無所謂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栗。
少年的你,何以如此深沉,如此世故?李玟瑾教授曾經提到,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父母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那些受到傷害的孩子,跟父母缺位的親情有很大關系。影片裡,有三個人物的遭遇都是因為父母監管不到位導緻的。
“陳念”:自始至終都隻看到她做微商的母親,可以看出她是單親家庭長大,母親為了支撐這個家,铤而走險賣有問題的産品,最後為了逃債,留下陳念一個人。一個女孩,獨自面對兇神惡煞的追債人,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
這樣的孩子,在學校無疑是弱者。貧窮,又沒有父母保護,最容易被那些不良少年盯上。他們被欺負後,也無人能訴求,隻能獨自承受。而施暴者不會因為他們可憐而放棄,隻會得寸進尺地繼續欺負。發展到最後,甚至一群人脫光她的衣服拍裸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有父母在,怎麼可能會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施暴,也就不會有陳念最後的爆發。
“小北”:這個無父無關愛的小混混,他說第一次有人問他疼不疼是陳念問的。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孩子,怎麼會不走彎路呢?于是,他打架、鬥毆,替放高利貸的人暴力催收。甚至在警察因為強奸嫌疑逮捕他拍照的時候,他吊兒郎當地做鬼臉。好像已經沒有了自尊和自愛。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被父母抛棄的孩子,一無所有,什麼都無所謂了。如果小北有父母在身邊,他怎麼會淪落成小混混。

圖片發自簡書App
“羅婷”:這個女孩子的家庭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班主任請家長勸學,羅婷的父親轉頭就給了她一巴掌,羅婷的母親從頭到尾也沒有出現過。這個細節可以分析出羅婷從小應該生活在單親家庭裡面,父親或許是因為母親的原因,喜歡酗酒并且有家庭暴力傾向。所以羅婷從小應該經常被父親暴力,也很少管她,所以為了找個發洩口,她選擇和魏萊一起霸淩别人。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某地一個13歲的女孩失蹤幾天才引起家人的警覺,找到的時候,跟兩個男人在酒店的房間。家人報案後,查到是被同學騙去賣*淫。新聞裡有提到,女孩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生活。雖然那些性*侵女孩的人罪大惡極,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孩子身後有父母關愛着,女孩不可能遭遇這些。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父母在身邊,細心觀察,會留意到孩子身邊交往的人,也就不會被不良少年引入歧途。如果父母在身邊,不會縱容女孩随意在外留宿。女孩的悲劇可以說跟父母親情缺位有着莫大的關系。
第二,父母不缺位,但是過分地溺愛和期望過高,會讓孩子心理畸形。影片中欺淩别人的女孩魏萊,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這一點。
“魏萊”:魏萊的内心是絕對扭曲的,她在父母和外人眼中完全是兩副面孔。這個女孩子的家庭是最優越的,這樣家庭出來的女孩子本該成為大部分羨慕的那一種顔值智慧并存女神一樣的存在,為什麼最終成為内心如此陰暗的女孩子了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有個細節,魏萊在警局被詢問的時候剛開始态度很狂傲,警察說叫她媽媽的時候,突然一下變得驚慌失措、歇斯底裡。
還有一個細節,在警察去魏萊家裡詢問的時候,電影鏡頭閃過了很多獎狀,以及最後結尾魏萊向陳念求饒的時候,說她因為複讀父親已經一年沒有和她說過話了。以上細節都表達出魏萊從小到大都是活在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裡,害怕父母失望,父母對她的教育也是十分嚴格的,魏萊以及和她媽媽都不斷說過,從小教育她要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所以推測魏萊從小到大的朋友一定也是經過父母篩選的,以至于她從小即使家庭優越,但沒有自由,活在重壓之下,急需發洩口,所以她選擇了欺淩别人。也會為了名列前茅不擇手段。
魏萊這一種女孩子典型屬于家庭期望值過高導緻的内心扭曲,父母強加自己所認為的好在自己孩子身上,将他們所謂的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不去了解他們内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東西,以緻于孩子已經成長偏離軌道了,父母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所以警察說他們的孩子欺淩别人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絕對不可能。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6年北大學霸吳謝宇弑母案大家應該還有印象,根據他的好友爆料,吳謝宇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媽媽從小就對他很嚴格,可以說吳謝宇各個方面都要符合規範媽媽才滿意。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親人好友眼中,吳謝宇特别的懂事,從小就是個“小大人”,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而且天資聰明,智商超群。這樣的孩子大家都想要一個,所以很多認識吳謝宇的家長都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凡事要向吳謝宇看齊,多跟優秀的學生交往!
可是這看起來的“完美”無缺,其實是包藏禍心的,吳謝宇的真實情感被壓抑,導緻他身邊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内心的情感和情緒無人述說,慢慢地積累起來就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最終做出喪心病狂的舉動。
現實社會因為父母缺位或者過度幹預,過分溺愛的例子還很多。這部影片隻是社會的一個剪影。主題雖然是反映校園欺淩,其實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不管是被欺淩,還是欺淩别人,其實都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不由得想起東野奎吾先生寫的一部懸疑小說《白夜行》,情節有相似之處。雪穗和亮司兩個是兒時很好的玩伴。雪穗的媽媽出賣自己女兒的童貞,亮司目睹雪穗遭遇強暴,而施暴者正是自己的父親,亮司用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親。
從這以後,亮司在黑暗裡行走,保護雪穗走着光明的道路。跟影片裡有句台詞很相似,“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兩個少年一路扶攜着行走,遇到擋路的,都被殺了。他們沒有可以依賴的家人,沒有可以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父母,他們就像兩條陰溝裡的蟲子,努力靠陰暗的方式喘息生存。書的最後,也有描寫雪穗站在樓梯口看着死去的亮司,那種冷到骨子裡的眼神也讓人想起就不寒而栗。
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劊子手,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殘忍的影子”,孩童時期的傷害會變成一個深淵,凝望着每一個人。他們的惡之源就是那肮髒不堪的原生家庭。
有人說孩子的問題不應該由父母負主要責任,教育應該是老師負主要責任。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學校教育是平等的,孩子出現問題,一定要從孩子走出來的家庭來找原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曾經,我當過三年職校生的班主任。我們班有好幾個問題孩子,他們打架鬥毆,抽煙喝酒,談戀愛。每次把父母找來,父母的态度很無所謂。有個父親甚至當着孩子的面說,隻要孩子不違法就行。那個孩子站在父親身後,歪斜着站着,翹着下巴,用得意洋洋夾雜着無所謂的眼神看着我。我當時很想抽這個父親兩巴掌。
父母如此放縱,老師即使有通天本領,也無法教育好這樣的孩子。
古話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動。”很好地說明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隻是一顆不知名的小種子,原生家庭提供給我們成長的土壤,我們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有毒的花,跟我們生長的土壤息息相關。
還有人說,孩子的問題,應該是社會的問題。說我們小時候沒有父母管,不一樣的成才麼?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時候是什麼時候,沒有網絡,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我們成長的環境要單純很多。而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了解整個世界,充斥着網紅,熱點……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有不雅觀的彈窗。社會進步了,孩子們成長的環境也相對複雜了很多。如果還用過去的方式放養孩子,到頭來孩子沒有教育好,還說是社會的問題。不應該是家長的問題嗎?時代在進步,父母的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
所以,我們家長要與時俱進,以家庭教育為基礎,配合老師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