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少年的你》是需要做心理建設的,倒不止是因為易烊千玺太帥,而是看完的人都說很痛。

關于青春的痛,關于現實的痛。

少年是青春,你是現實。

...

1

頂着這樣一個洋溢着青春氣息的片名,電影卻着實讓人痛了一把。它打破了人們對青春的美好幻想,又避開了所有的小清新元素,把一種你可能沒有感受過的青春剝開來赤裸裸地呈現在大衆面前,讓人切切實實地從心底痛了一把,還是痛到發不出聲的那種。

在《少年的你》中,你看到的青春是肮髒、是卑微、是逼仄,是一切美好的對立面。

雖然有做不完的習題和不合身的校服,但是《少年的你》絕不是一部适合懷舊的青春片。

在曾國祥的鏡頭裡,

青春是周冬雨臉上的雀斑,是易烊千玺淺淺的胡茬;

是額頭上爆出的幾顆痘,總也遮不住;

是發黃的白球鞋,總也刷不幹淨。

沒錯,《少年的你》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髒”。

一種原本不該出現在青春片裡的“髒”。

...

畫着雀斑妝出鏡的周冬雨,讓人很容易将陳念和青春片模式化的女主割裂開來。陳念毫無特色的短發,和她本人一樣讓人覺得無趣又沒有存在感。事實上,于她而言,可以一直保持沒有存在感的狀态反而是一件美好甚至奢侈的事情。她的世界原本很單純,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北京的大學。如果沒有遭遇校園欺淩,如果沒有遇到小北,如果沒有攤上一個賣假貨的媽,如果……

“沒有如果!” 

生活沒有如果,隻有後果和結果!

生活可以有很多假設,但不是每一個假設都是真命題。所以,你隻能接受,然後或忍耐,或反抗,但結果未必盡如人意。

她住在破舊的老式公房,橫七豎八的電線将生活割裂得亂七八糟。昏暗的樓道是藏污納垢的寶地,在這裡轉角不會遇到愛,隻有意外和危險。每天,陳念穿過長長的陰暗上學、回家,然後在路過樓道時将滿牆關于她媽詐騙事迹的“大字報”清理掉,以及在債主找上門來要錢時将自己藏好并且僞裝成屋裡沒人。

家庭背景和生存環境的髒亂差,并沒有給陳念帶來過多傷害。她成績很好,與人無害,但是在胡小蝶自殺後,一切都變了。

然後她遇見了小北,一個更加卑微的人物。“好皮囊”隻是作為觀衆的評價,劉北山這個角色在遇到陳念之前,讓人看不到希望。

...

他住在這個城市最陰暗破敗的角落,和各種建設文明城市的标語背道而馳。他的臉上從來不缺少傷口,每一次登場都帶着流浪漢的即視感。誠然,紮着小辮兒的易烊千玺依舊帥氣,但你不能無視小北每次登場時那種無家可歸的“流浪狗”模樣。他穿格子襯衫,穿牛仔服,但連帽衫永遠是最愛。因為戴上帽子,他便可以在路過每一個有監控的地方時,将自己的臉恰好擋住。存在感于他而言,是一種兇多吉少的威脅。

...

陳念和小北,是除了年齡以外,和青春很有違和感的兩個角色。但可笑的是,這樣的格格不入卻是别人強加的。

“髒兮兮”的陳念,遇到了“髒兮兮”的小北,就連初見的方式都那麼髒兮兮,但這樣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不是因為愛情,而是來自同類的惺惺相惜。

...

所以,小北會對陳念說:“你太幹淨了。”這種幹淨來自靈魂,想來陳念心中的小北也是如此“幹淨”,雖然她沒有說出口。

2

監制許月珍說:“千玺很不需要别人去寵他。”的确,在《少年的你》中,導演也是真的很不“寵”他。《老炮兒》中一閃而過後,再一次在大銀幕上見到易烊千玺,他已然脫去乖小孩的形象,抽煙、騎摩托、講葷話、開着自以為很大人的玩笑,盡可能地把自己變成一個粗鄙的壞孩子。

...

壞孩子,青春片裡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逃學、打架,做一切大人們認為不對的事情,以此彰顯自己的與衆不同。按照一部模式化的青春電影來說,千玺飾演的小北恰好符合壞孩子的所有特點。

但,《少年的你》不是一部套路的青春片。

真正的壞孩子,從來不會在大人面前表現出Ta的乖張。他們有稚嫩的臉龐,和無辜的眼神,他們懂得如何在大人面前隐藏自己另一面的張牙舞爪與歇斯底裡。你所能想象到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假醜惡,在未成年人的世界中不僅存在,而且更甚,他們的天真讓他們對“惡”處于一種無懼的狀态。

...

影片中,魏萊對陳念的欺淩源于陳念給胡小蝶的屍體蓋上了校服,又在此後接受了警察的詢問。實際上,即便沒有這些原因,陳念還是有可能成為繼胡小蝶之後的下一個被欺淩對象。在未成年人的世界裡,一個人傷害另一個人,有時候是不需要理由的,甚至在欺淩一方的眼中,某些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原罪。他們享受的是那種霸淩帶來的快感,與對方是誰無關。

一個孩子,到底能壞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百度給你的答案一定會比你想象中更震撼。而我們所看到的關于校園欺淩的數據,隻不過是冰山一角。

...

惡很平凡,實施惡行的孩子也很平凡,所以才更令人心痛。而這樣的可怕與可悲,無疑來自成年人世界的崩壞。

陳念的母親、小北的母親、魏萊的母親,看到這樣的家庭,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麼這些孩子會出現問題。

有問題的不是家庭教育,是家庭本身!而學校與社會,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們在欺負我的時候,你們為何什麼都沒有做?”

對于校園欺淩,很多人是“無知”的,所以我們才會和那個女警察一樣問出“為什麼不報警”之類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經曆過校園暴力的人眼中,是可笑的。

...

影片中,陳念曾在忍耐和反抗中反反複複,但最終她還是一種近乎自我毀滅的方式來結束了這一切。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種帶着少年義氣的浪漫,多少透着點無奈。(除了我,誰還能來保護你?)

沒有一節課教我們如何長大,但長大教會我們的是遺忘。如果人和金魚一樣隻有7秒的記憶,是不是會活得輕松一點?畢竟,有的痛苦會記一輩子。

...

3

突然的撤檔,悄悄的上映,接着便是手機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刷屏。豆瓣評分8.4,上映兩天總票房破4億(目前已達到6.7億),從數據上來說,《少年的你》已經成功了。但這些數字并不止是票房或獎項的榮譽,它的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帶來的思考是比任何榮譽都要重要的。

縱然《少年的你》并不完美(甚至上映後不久還出現了負面評論),但曾國祥無疑是一個聰明的導演。

他善用鏡頭的轉接,人物的生活軌迹在他的鏡頭下有了巧妙的交集(比如陳念和小北在押運車裡的對話)。他又無懼對特寫鏡頭的運用,把人物的情緒最大限度地呈現在觀衆面前(特寫對演員演技的要求更高)。

...

他打破了青春片的慣用模式,讓大家看到了青春片和青春的另一面,然後精準地戳中觀衆的痛點:

小北陪陳念一起剃掉頭發,并拍下唯一一張合照;

小北替陳念頂罪,被警察帶走時,陳念的眼中充滿絕望;

小北在審訊室看到陳念被欺淩的視頻,卻要佯裝無所謂;

陳念在聽說小北被判死刑的瞬間,所有的心理建設統統崩塌;

……

他不直接把“痛”說出來,但是這種痛貫穿全片,滲透到陳念和小北的整個青春。試想你的青春又髒又醜,還不允許你反抗,這難道不夠痛麼?不論你是否遭受過校園欺淩,導演已經成功地用你熟悉的元素讓你對不熟悉的事件做到了感同身受。

...

所以,《少年的你》所帶來的痛感才會如此真切,是模式化青春片中最缺少的、那種真情實感的痛。這種痛不是早戀、分手、堕胎,不是長大之後相遇卻不能再續前緣的遺憾。當青春片淪為一種無病呻吟、隔靴搔癢,或者在對青春的意淫中尋求自我滿足時,觀衆是不會感到痛的。

其實,導演原本可以用更加離經叛道地方式讓這種痛感來得再猛烈些。但所幸,他給了觀衆、給了陳念和小北一個充滿溫情與善意的結局。

成為英語老師的陳念是一種社會包容性的體現,畢竟現實中很少有教育機構(更别提學校)會接納一個有前科的的老師。而陳念帶着這份溫情去幫助另一個可能正經曆着校園欺淩的孩子。

陳念的身後,是褪去了一身戾氣、帶着暖意的小北。“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的承諾到底不是少年時的随便說說。而他,終于可以脫下帽子,光明正大地直視街角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