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麼麼
01
人生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充滿了命運的味道。
正是這種未知性,增加了荒誕的效果。
誰說:多少人生風雨後?多少慷慨不再有?
你說: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舊情一縷獨難忘。
他說:人生世上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我說:千言萬語難再叙,向誰訴?同在茫茫人生路。
這就是人生獨有的魅力,對你如此,對高加林亦如此。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遙1982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
主角高加林作為一個有文化的農村青年,他不甘重複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渴望跳出農門,進城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當他的事業經曆了農村→城市→農村幾番沉浮後,他的愛情生活也如一團打了死結的麻繩,剪不斷理還亂,讓人唏噓不已。
02
教師?農民?
高加林無比沮喪的回到家,什麼話也沒說,連鞋也沒脫,就直接躺在了炕頭的鋪蓋上, 對着黑洞洞的窗戶,告訴他的母親說他什麼也不想吃。
對于高加林來說,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已經受了很大的精神創傷。

在民辦小學教書的三年,他不用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又有時間繼續鑽研他喜愛的文科,還發表了兩三篇詩歌和散文,然而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
他不再是學生們口中的高老師,他的教師資格被大隊書記高明樓家的老幺三星頂替了。
高加林氣急敗壞要去狀告高明樓,老父親高玉德萬般阻攔,高加林不得不含淚放棄了垂死掙紮, 開始了他的農民生涯。
痛苦,無奈,委屈,統統向他襲來,高加林淚水奔湧,與電閃雷鳴瓢潑大雨混雜在一起。
夜,并不平靜…
03
農民?記者?
當高加林終于意識到自己不得不面對現實,拎着籃子去縣城賣馍,艱難的開啟他的農民之路時,他遇到了劉巧珍。
這個美麗善良純樸的農村女子,雖然不識字卻有着如金子般高貴品質,她勇敢的走向了他的加林哥,向他表白。
用她的溫柔和愛情給了高加林很大的安慰,給他農民生活注入了新鮮血液,如同甘露一般,暫時沖刷掉了他的惆怅和苦悶,讓他重新恢複了生機。
他們完全不顧村裡人異樣的目光,大大方方的談起了自由戀愛。

去縣城擔糞的工作讓高加林經曆了無比的難堪,然而機會也突然降臨。
叔叔的工作調動,他回到縣裡當了勞動局長,他的領導身份也讓高加林的生活随之出現了轉折,他成了縣委的通訊幹事。
高加林又回到了他熟悉的領域,寫稿子,發表文章,讀書看報,他的才華,讓他沒過多久就成了縣裡的大紅人兒,也讓他昔日的同學黃亞萍對他舊情複燃,并發現她其實一直以來愛的都是高加林而不是張克南。
之前高加林的農民身份這個障礙已經不複存在了,這個來自南方的城裡姑娘,家裡的任性大小姐,果斷的與張克南分手,對高加林開始了窮追猛打。

她要讓他和她一起去南京,到大城市去,當記者,做城裡人。
對于一直渴望機會渴望能有一番大作為的高加林來說,這個誘惑無比巨大。
高加林是愛巧珍的,但是與她結合就意味着一輩子無法擺脫農村,一輩子與農民為伍。
雖然他并不看低農民,但曾經害怕成為農民的恐懼席卷而來。
幾經掙紮,高加林選擇了做一個負心漢,抛棄了巧珍,轉而與黃亞萍交往起來,開啟了一段完全不同的新戀愛生活。
似乎一個明媚年華似錦前程正舒展在高加林的眼前。
04
城裡人?農民?
巧珍并沒有被打擊而倒下,在家裡痛哭了三天之後,她就如常的下地幹活了,這個堅強的女子,隻是瘦了不少。
她認清了她與加林哥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選擇了和老實可靠的同村馬拴結婚,并火速的完成了婚禮。
而張克南,他卑微的愛着黃亞萍,但他也懂強扭的瓜不甜,沒有任何怨言的選擇了默默接受這個結果。
然而他強硬的媽媽并不接受自己的兒媳婦被半路打劫。
于是,她背着兒子偷偷的幹了一件大事——舉報了高加林走後門。

一石激起千層浪,調查迅速開展,文件下達也如此之快,而這一切,被派去省城學習的高加林還什麼都不知道,這個消息就已經在全縣傳開。
命運就像耍猴戲的人,把高加林當猴子給耍了。
當他自省城歸來,自信滿滿的走出車站,如同有過一次大海的小魚,準備投身更廣闊的視野時,一道巨浪打得他一個踉跄,呆在了原地。
一個鐘頭以後,他的腦子才恢複了正常。
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巧珍,可惜,已經晚了。

到底是生活開了他一個玩笑,還是他開了生活一個玩笑?
他不得而知,就像巧珍以為她和高加林就像是一場夢一樣,他和黃亞萍之間也像是一場夢。
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夾在他和黃亞萍之間:他又變成農民了。
他清醒的意識到自己該幹什麼!
他主動找到黃亞萍,結束了這場荒誕的夢。
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高加林赤手空拳走出了縣委大院,黎明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靜悄悄地來臨。
城裡已經又開始熙熙攘攘了,一天的生活像往常一樣開始了它的節奏。
而高加林重新走上了那一條土路,短暫而彎曲,就像他剛剛走過的生活…不知道前方等着他的,究竟又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05
農民的身份,一直困擾着高加林,他做了一切該做的努力,但最終還是赤條條的回到土地上。
這是那個特殊的時代賦予個人獨有的外衣。
想脫,脫不下來;想穿,穿的不甘。
他在劉巧珍和黃亞萍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城裡人,重要的是城市給予了她應有的眼界和知識。

因此高加林可以和黃亞萍:
一起高談闊論,争論世界能源危機和政壇轶事;
一起漫步落葉缤紛的林間小路,觸景生情,吟詠白居易的詩句;
這些都是劉巧珍給不了的,劉巧珍隻能給予關心和愛護,她聽不懂他的内心。
恰巧又是因為黃亞萍是城裡人,接受不了最後回歸農村的高加林。
三人之間的抉擇落下帷幕,留下的隻有掙紮與痛苦。
在高加林眼裡,城市意味着理想之天,農村意味着現實之地。
他想實現理想,卻一直徘徊在現實之中,個中滋味誰人不知。
我輩也是如此,早早知曉自己的理想,卻将雙腳陷入現實的泥沼,幾經掙紮,仍不能脫離,隻能将悔恨、不甘、蹉跎等獨自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