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梓童

越長大,情緒越趨于平穩,很難開心,也很難哭泣,看多了戲,心也變得不再那麼容易受觸動。
《小鞋子》卻讓我的心柔軟的疼了一下。

故事發生在伊朗,小男孩阿裡去取妹妹在修的小鞋子。取完鞋子,順便買土豆。低頭挑完土豆,請求老闆賒完賬後卻發現妹妹的鞋子不見了。
在一堆的蔬菜堆裡找了半天沒找到,不小心把蔬菜撞翻,惹來了老闆的棍棒。
回到家,妹妹莎拉迫切的問阿裡自己的鞋子有沒有取到。阿裡請求妹妹先不要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會想辦法。
家貧。
妹妹與哥哥達成協議,兩個人換着鞋子穿(兩個人的上學時間不同)。
換鞋耽誤時間,阿裡常常遲到,球鞋對于莎拉來說太大了,有一次球鞋不小心掉進水溝裡了,差一點丢了。
一雙鞋子給兄妹的心裡都灌進去一些氣。

莎拉有一次在課間操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那雙縫補的鞋,一路跟着鞋到家。明天想帶着哥哥一起來讨要那雙鞋,第二天發現那雙鞋的主人的爸爸是個盲人,兄妹倆都沒說話回家了。
家裡是照常的吵鬧。媽媽的咳嗽聲,爸爸的抱怨聲,還有小弟弟的哭鬧聲。
爸爸帶着阿裡去掙外快,這次比較幸運,爸爸找到替人修剪樹枝、替樹施肥的工作。
收獲頗豐,爸爸回家路上跟阿裡商量這錢應該怎麼花,阿裡想給妹妹買一雙新鞋,爸爸答應了。
回家路上,自行車刹車失靈了,爸爸掙的錢都成了他和阿裡的醫藥費,阿裡的希望落空了。
市裡要舉辦運動會,第三名可以獲得一雙球鞋,阿裡興沖沖的去報名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想起我的童年。
憶起幼時和我哥吃鹽水泡飯的場景。那個時候,我倆都住在外婆家,農忙時節,外婆去幫姨外婆收割去了。
我和我哥還有外公三個人在家,外公做的飯實在難以下咽,不是夾生,就是煮番薯粥。
有一天,實在吃不下番薯粥了。醬油又用完了,我倆就盛一碗隔夜飯,再舀一碗剛剛汲上來的井水。
外婆家的那口老井的水特别甜。
我先大喝了一口,然後擱了一撮鹽在裡面,用勺子攪幾下,未等鹽全部融化,便全部倒在飯裡。
一碗飯,半碗水,兩個人。吃的可開心了,一口氣“呼呼呼”全吃了。
現在我長大了,鹽水泡飯已經不能滿足我了,至少得一包榨菜。

這部電影除了人之間那種真摯的感情讓我感動,還有一個地方也觸起了我的深思。
阿裡參加跑步的時候,半路上突然摔倒了,然後馬上爬起來繼續跑。
如果換作當今國産劇的話,可能要矯情一番,再起來跑。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講。
正如将“肉麻當做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不遵從現實,過于理想主義,是會教壞後人的。
前幾年有個很火的小戲骨《白蛇傳》,現在想想《白蛇傳》明明是個愛情神話故事,為什麼大家會誇一幫小孩子演的好。難道年紀那麼小就懂愛情了?這讓二十幾歲的單身狗情何以堪。
眼淚和年齡的确可以給情感加分,但這不意味着完全脫離現實,一味理想主義。

作者:梓童 喜歡看電影并且思考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