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醜的扮演者希斯·萊傑誕生出生于澳大利亞珀斯市。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01年,希斯·萊傑出演了影片《聖戰騎士》,使他獲得第三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電影男演員的提名;2005年,希斯·萊傑憑借《斷背山》中的表演獲得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2008年,出演了《蝙蝠俠:黑暗騎士》。
而就在這一年,他在自己家中因藥物中毒去世,他生前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自己很害怕這個角色,但是還是要把他演繹得與衆不同。
在希斯·萊傑的演繹下,小醜有着駭人的花臉、鮮豔的着裝、銳利的眼神以及慵懶中暗藏陰狠的聲調。從内心到外表,都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擊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巧妙的引起黑幫内讧,輕而易舉奪得大權,警察,黑幫,甚至蝙蝠俠都是小醜掌中的玩物。任何法律、權威,在他眼裡分毫不值。一陣笑聲、一個舔嘴唇的動作,随便一個小細節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到如此興奮,汗毛都不禁豎了起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樣的小醜,無論做出多麼出格多麼瘋狂的犯罪舉動,都是合理的。就是這樣一個複雜多樣的角色,希斯萊傑賦予了他獨特的靈魂,他重新定義了反派角色的高度與審美标準。
也正是這樣精彩的演出,在第8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由頒獎嘉賓之一的凱文·克萊恩口述的最佳男配角人物提名介紹,對于《黑暗騎士》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希斯萊傑成就了他。
它不僅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而且還獲得八項奧斯卡提名,至今未被超越,而《黑暗騎士》更是奪得了最佳男配角與最佳音效剪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遺憾的是本片的主演,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希斯·萊傑,沒能夠來到現場領獎,代為領獎的是他的家人。
在希斯·萊傑遊走世間的二十八個春秋裡,值得紀念的故事太多。
在他誕辰40周年之際,一起來看看希斯萊傑的絕唱——
《蝙蝠俠:黑暗騎士》

圖片發自簡書App
蝙蝠俠的基本設定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幼年目睹父母命喪歹徒之手的布魯斯韋恩發誓除盡哥譚罪惡,遊曆各地訪尋名師修習格鬥的同時,又利用強大财力制造高科技裝備,白天是花花公子韋恩少爺,夜間則化身哥譚的守護者蝙蝠俠。
這些設定在多如繁星的漫畫英雄中來說,可以說是标準配置了,加上喬·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被評為“史上最爛續集電影第五名”後,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已經對蝙蝠俠失去信心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饒是如此,蝙蝠俠這個IP卻在導演諾蘭的手下化腐朽為神奇,他用自己獨特的非線性叙事手法将蝙蝠俠塑造成了哥譚的象征,但同時他也是正義的個人化、無政府化的象征。
蝙蝠俠一直奉行着“絕不殺人”的準則,因為他知道自己是體制之外的人,如果沒有蝙蝠面具的話,他就和那些罪犯一樣,同樣的冷酷、無情、決絕。
一個人時刻奉行着自己的準則固然是好事,但是過于明顯的話,性格在無意中就會顯露短闆,普通人尚且如此,何況是蝙蝠俠呢?也因此,小醜會中意蝙蝠俠,他知道,他隻要在哥譚稍稍牽住蝙蝠俠,那麼整個劇本就會如他所願,他正如蝙蝠俠的管家阿福說的那樣。
“有些人隻是想着把這個世界攪的天翻地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于是,他看中了“光明騎士”哈維登特的理想主義者氣質,小醜知道,當哈維的三觀崩塌的時候,他很容易被一個另外的三觀所影響。
也正是如此,當蝙蝠俠陷入小醜設置的“電車難題”,面對瑞秋(愛情)與哈維(法律)這兩者時,從理智上來說,他應該去拯救哈維,因為哈維是最能夠改善哥譚這個罪惡之城的人。
但是蝙蝠俠沒有,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瑞秋,等于是把私心淩駕在了哥譚市的利益之上。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蝙蝠俠選擇去救瑞秋時,救的卻是哈維丹特,那麼,他會明白自己隻是個在危難面前把個人利益擺在集體之前的人,一切的救人隻是個人滿足,而且因為小醜的計劃,他絕對無法拯救瑞秋。
救哈維丹特時,救的卻是瑞秋,那麼瑞秋就會認為蝙蝠俠是隻滿足于私欲的騙子,那麼兩人則無法走在一起。
這一次,直接擊倒了黑暗騎士蝙蝠俠,加速了光明騎士哈維登特的崩壞。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拯救愛人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對于“俠”來說,這條路實在是過于矛盾和痛苦了。
故事講到這裡,在給哈維登特成功洗腦後,小醜幾乎已經要赢了。
然而小醜的短闆隻有一個,那就是“人性本惡”論,他堅定地認為人們都隻是為了一己私欲的惡人,這可能也和他的成長經曆有過,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過自己嘴角的傷疤的經曆和那句“why so serious”。他曾步入深淵陷入其中,那麼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離罪惡的循環。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是實際情況是,人性十分複雜,是無法用本善或者本惡之類的二元論所概括的。于是我們看到當著名的“雙船實驗”失敗的時候,小醜甚至開始帶有了一絲懷疑的神情……
但是人們最後獲得的是真實的勝利嗎?一船的囚犯處于自卑選擇不引爆炸彈,一船的平民出于懦弱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恰恰是人性中的弱點拯救了他們。
這個選擇同樣也是三體中的“猜疑鍊”法則的體現,對于整體來說,其實是個雙輸的局面。因此小醜還是最大的赢家,因為他的手中還有哈維登特這張王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醜希望将這個人民心中的英雄的所作所為被公之于衆,使高譚市的信仰崩塌,并重新陷入他希望看到的那種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蝙蝠俠做出了可以說是最“蝙蝠俠”的一種選擇,那就是他要替雙面人背鍋,并讓“光明騎士”的光輝形象在高譚永存,為此他要背負不該有的罵名,這對他本人來說,當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真相有時候并不夠好,人們理應得到更好的”,這可以說是一種更高級的結果正義了。
蝙蝠俠與小醜,不是一個硬币的兩面,而是一個硬币的同一面。就像哈維手中的那枚硬币,兩面都一樣。諸如小醜對蝙蝠俠所說的,他們眼裡,你就是個怪物,跟我一樣。蝙蝠俠與小醜是同一個人,不是善與惡的對立,是惡與惡的相争。我們看到,小醜使得蝙蝠俠失去理智,差點失去原則。正如小醜譏笑說:你除了一身力氣之外,别無它用。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縱然如此,蝙蝠俠仍用他的方式選擇維護哥譚的安定,做着哥譚的黑暗騎士,但可笑的是他需要用謊言去維持他的形象,他或許能帶給你暫時的安全,卻無法給你一輩子的安甯。
正如影片結尾處戈登的兒子問,蝙蝠俠,為什麼要逃跑?
戈登回答說,因為我們不得不抓他。
但他沒做錯什麼呀。兒子問。
戈登深深歎口氣說:因為高譚市需要他這種英雄,但這話沒人能說的出口。我們要追殺他,但他能忍受這一切。因為他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悄無聲息的衛士,時刻警惕的守護者,暗夜中的騎士。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時候我們也在想,真實的醜陋和虛假的美好究竟哪一個更适合展露給社會維持平衡。而蝙蝠俠選擇的是為了哥譚成為任何一種人,把自己所做的都藏在陰暗的深處,讓光明和希望誕生在哥譚的清晨中,正如他所說,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做了什麼。不能讓小醜得逞,哥譚市需要真正的英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是得到正義了,我們也獲得希望了。然而,我們會在虛假的希望中死去。
因此,我們不斷地奮鬥,砥砺前行,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不讓世界去改變我們。
關注我的公衆号:番電影,更多電影資源、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