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醜》

看《小醜》之前,大概猜得到它是比較暗黑的一部電影,隻是沒想到它居然是那麼的讓我又愛,又恨,又心痛的一部電影。愛的是,它電影裡面的每一首配樂,愛的是,鏡頭下它城市樓宇的美貌;恨的,卻是鋼筋混凝土下,城市裡面人心的醜陋,恨的,是人情的薄涼與缺失;心痛,則在于小醜亞瑟·弗萊克的不被理解與善待。

電影裡,華金·菲尼克斯扮演的這個小醜,與我們平日裡在街頭巷尾見過的那些小醜不一樣,他是一個有精神病的人,他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大笑,一旦情緒産生波動,他就會放聲大笑,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笑意。

在原設定中的1980年代的哥譚市,其實處處充滿肮髒與絕望,可他這個“愛笑”的人,恰恰相反,比别人更愛生活,更有夢想,也更有一顆想要溫暖别人的心。

公交車上,他是唯一一個想逗小孩子歡笑的人,卻被質疑、被誤解和傷害,以為他要誘拐别人的孩子。在同一公寓的租客裡面,他也是最具有愛心,最想要與人和平相處的人,卻被暗示會遭槍擊。

工作上,在外,被路人欺負;在内,被同行欺壓;甚至于連素不相識的名人,也要将他當作絕頂的電視節目的笑料。他一直保持一顆善意的心,卻一直不被溫柔地對待。語言上的欺負和身體上的暴力,都讓他身心俱疲,無能回力,隻能一味被欺負和打壓。


...

好喜歡這鏡頭

俗話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在被不斷地欺負,欺負,再欺負之後,精神崩潰亞瑟終于爆發了,不可避免地開始了瘋狂的犯罪,殺人,自然也越來越不眨眼。

或許,一個人的孤獨,也是一群人的狂歡,一個人突然做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會給這座令人絕望的城市燃起一些别樣的火花。

當他第一次在地鐵上為了搭救某個被欺負的女生,被幾個金融才俊欺負時,不小心打開的第一槍,簡直像鳴起了一笛反抗的号角。

從此,不管是亞瑟還是其他迫于壓力,老被欺負的身份低微的群衆,都有了反抗的激情,像烏合之衆一樣,瞬間集合,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狂歡”、“鬧騰”,不管結局是好是壞,大家都盲目地起來反抗“惡勢力”(有錢有權的人)。


...

強顔歡笑

而更令人心酸的是,亞瑟的身世之謎,他的媽媽一直在想着,念叨着那個她忘不了的人,那個曾經跟她似乎有過露水之緣的韋恩,以為不斷地給他寫信,就能夠解救他們母子于水深火熱之中。(我不知道他媽媽是真的有臆想症還是被迫害)

可現實是,在追求真相無果之後,亞瑟居然動手将自己的媽媽給殺掉了。那一幕真心将我吓了一跳,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亞瑟他真的是一個“開心仔”,是一個尊敬媽媽,疼惜媽媽的大男生,沒想到他居然可以做出這種殘忍的事情。

也許,他真的很失望,也可能他真的很不希望自己的媽媽一直活在一種不現實之中,就好像他想要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卻一直遭到欺負,但,真的弑母,還是令我心頭一顫,難以接受。


...

帥!

之後,他周圍那些曾經有意無意欺負過他,看不起他的人,包括同事,鄰居,脫口秀笑星,也一一被他手刃,那個愛擺架子,一副高高在上,假意對市民友好的韋恩,也差點就在他手上死去。

從他受邀參加電視節目,并在電視節目上吐槽人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時起,小醜亞瑟,在我心目中就已經徹徹底底地成了一個癫狂危險人物,比起他在家模仿自殺的樣子,那一刻的他,感覺更加像個人,又不像一個人,他的控訴,就像詛咒一樣,助長了暴力的發生,也滋長了複仇的火苗,一切的一切,都将萬劫不複。

他就像此前讓我看完後大感不适的《此房是我造》的男主一樣,都是被逼無奈之後才産生殺人的舉動。然而,《此房是我造》的男主,他的幸運之處在于每次他殺人之後,殺人的“軌迹”幾乎都被抹去,警察無法立馬破解那些兇案,而小醜,則在于每一次犯案,即使過程不為人知,最後也依然能成為大衆津津樂道的話題。


...

獨舞吧哈哈哈

即使他一開始并不是“魔鬼”,也從不奢侈有多麼的“功成名就”,他隻想成為母親口中,為人帶來笑語的“開心仔”,想要善良、堅毅地度過屬于自己的一生,無奈,最後在“髒亂差”的哥譚市裡迷失了自己,成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老好人”,在命運玩弄下,隻能選擇用玩笑去嘲諷自身,同時抨擊現實。

在選擇善與惡之間掙紮往複多次之後,放棄了一直恪守的“道義”,即善良,即樂觀,即永抱希望,轉而投靠瘋狂、無序、血腥與暴力。在大衆的期待與接納下,成為反抗權利與仇富的另類“英雄”,是不值得稱贊的,卻又是需要疼惜的。

joker他的出現,代表了人們内心深處的小醜,代表了大家對時代失望,更代表了現實的殘酷與病态。面具之上,你和我,面具之下,是血與淚。悲涼的世界,無人伴我,無人知我,此時此刻,今生今世,人與人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是那麼的遙遠,那麼的觸不可及。

或許,也如小醜所言,以為自己的出生是悲劇的,最後會是鬧劇,是喜劇,是默劇,或是驚世駭俗的好劇。倘若人間即使煉獄,那麼,希望小醜,一個即夠。

...

小醜亞瑟


...

“煥然一新”


...

三個金融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