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電影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類型,不論親情、友情或愛情的任何主題,觀看時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須要相信。

                                                     


有的電影是負責燒腦的,像《盜夢空間》,任你在導演布下的迷宮裡肆意穿行,不把你的腦洞燒透誓不罷休;有的電影是負責科普的,像《失控的陪審團》和《費城故事》,通過大段的内容描述或是劇情推進讓你大緻的了解“陪審團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的電影則啥也不負責,敞亮的讓你溫情一把,不能說是騙取眼淚,隻是好心的導演希望借此很純粹的給處在情緒低落的觀衆帶去一些治愈,給情緒平穩的觀衆帶去一些溫暖。就像本片

一開端的幾副畫面就已經簡明扼要的透露出了主題———溫情。幾隻剛出身的小狗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它們嬉戲玩耍着,借由将小狗主角拟人化的方式很自然的通過狗狗之口提出了影片的中心問題。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哇噢,這麼有哲理的問題确定是要這麼草率的就提了出來嗎?


在我看來這是蠻聰明的一個亮點。首先不把影片的要義故作玄虛,而是開誠布公,并且這麼輕松奇妙的氛圍下很容易就可以将觀衆們帶進到後面的故事裡,其次便是利用觀衆的好奇心  “那在今後狗狗又是經曆了什麼悟出這些道理的呢?”  。相信生活中的人們已經聽過了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你又是否聽過小狗給你講的道理?


道理還是那些道理,隻是換了一種方式、換了一個思路、換了一張嘴,興許就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可能愉快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當影片開頭畫面中的狗狗們活蹦亂跳體驗着“及時行樂”時,下一幕馬上就戛然而止了。小狗主角貝利被一個套網套住了,于是故事開始。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句台詞的設定是我本人特别喜歡的。)

大馬路上,一隻小狗被遺棄在了車裡,口渴難耐的趴在車子後座眼巴巴的望着窗外的藍天……這時被路過的小男孩發現并抱回了家中。一切都略顯刻意了些,或許會被人诟病“太假了” “像是被安排好” 但依然是那句話: 你必須要相信它。

相信,是你觀賞影片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像是去看一場大型的魔術表演,如果所有的觀衆都懷揣着“揭秘”的心思,那麼就更像是一場科普活動而非 表演 了。或許影片中的合理性和魔術中的手法對于我們都很重要,但此時的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取舍,是希望沉浸在藝術帶給我們的樂趣中?還是去探尋現實所留給我們的奧秘?倘若你和我一樣,也隻是一個像心無旁骛觀賞的看客,那麼我給到的建議是  把心交給故事,讓故事帶領着你,沉浸于當下 。

影片大緻用了半部片的時間來描述小狗貝利和男主角伊森從相識到相互陪伴成長的故事。作為家裡的新成員,伊森開始教給貝利一些像是轉圈,撿橄榄球的訓練項目,這些訓練既作為了他們之間友誼的紐帶也将作為影片預埋的伏筆。而貝利則給小伊森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的歡聲笑語,成為了小主角兒時最不可或缺的玩伴。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歡樂自然也會有悲傷。小狗貝利表現更多的是在伊森成長經曆中的一種陪伴,不論是當伊森的腳受傷的時候,伊森談着戀愛的時候或者是伊森的家庭因為父親的酗酒逐漸支離破碎的時候。

它不會說話,但導演似乎又賦予了它一種可以理解人心的本領,讓人們的情緒跟随伊森此起彼伏的同時,也好像對貝利慢慢開始有了點同情和關懷。

我們的心不僅跟着小男孩一起體驗着悲歡離合,另一方面,當畫面切換之後又仿佛是我們養了一條名叫貝利的小狗,鏡頭對準貝利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和伊森角色(身份)互換的時候。

導演很善于靈活的運用鏡頭,适時的将作為觀衆的我們帶入帶出。體驗着不一樣的視角,又通過貝利時不時的話外音使我們更能身臨其境的被拉進故事情節。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貝利即将逝去的鏡頭,也許是因為相思上了大學的伊森也許是因為上了年紀,作為小狗終将走到了這一幕,也是此時此刻貝利在這一生收獲到的體驗。陪伴,才是最溫暖的表白和愛的奉獻。

貝利的離世并不是結局,這也成為本片沒有落入俗套影片很大的一個原因,這時正是上演反轉的好時機。


通過一連串夢幻的穿梭,貝利居然像是睡了一覺般的“醒”了過來,但這一次,好像有一點不太一樣了……


...

...

...

是的,導演用上了“穿越”(投胎)的手法,三五句貝利的畫外音又讓觀衆們重新回到了故事主線上來了,并且重新給予了期待。

“發生了什麼?”

“此時的伊森在哪裡?”

“好吧,那貝利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故事?”


看似是一個故事的斷層,但是運用了新手法之後使得故事不僅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還給到了觀衆一個全新的觀影體驗,給故事一個更加深層次或者說更多元化的劇情走向。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一世的貝利作為了警犬,最後時刻為了它的主人擋下了一顆子彈,英勇犧牲。其實這二篇的故事雖然看似簡短,但更重要的是刻畫出了“貝利”逐漸變得更“通人性”了。

和新主人的結識到最後新主人阿sir願意讓它上到床上睡,中間這一節其實不僅是講述新主人對“貝利”的不斷認識與接受,其實也是雙向描繪出了“貝利”開始越來越懂得人心了。甚至可以通過嗅覺,就感知到對方的生活狀态,這也正是之後導演為什麼可以借着“貝利之口”說出了孤獨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同樣潛移默化的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接着是第三世,變成了一隻沒有尾巴可以咬的小型犬。

它陪伴着它的女主人再一次品嘗着孤獨的味道,也許相依為命正是他們的歸宿。實際上這也是導演通過了不斷的鋪墊,為了之後的重複之際喚醒觀衆們的最大的内心感觸。



來到了又一世以後的貝利,其實也是最可憐的一世了。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回是和一條陪伴他的鎖鍊相依為命了。看遍了房子後院的春夏秋冬,這讓它更加思念之前的主人們,那些對他百般疼愛的主人。

或者說,這一世的貝利更貼近我們生活中看見到的狗狗。在路人的眼裡不太惹人注意,在家中的地位取決于主人的心情,是否能過完愉快的一生則是要靠上天的眷顧。這裡的貝利其實也隐喻了我們的生活: 大部分時候不受人待見,渺小得可有可無。

鋪墊,依然是鋪墊。

欲揚先抑的手法。為的就是接下來出現在人們眼前那備受感動和令人鼓舞的“大團圓”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後一次,終于“投胎”來到了伊森家的附近了。即使樣貌全無,但憑借着嗅覺也依然可以感知到這一切。畢竟嗅覺是和記憶相連接的感官。

可能是伊森對小狗的愛戀,也可能是惺惺相惜,它們又一次走到了一起。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是的,小狗們快樂的條件有時真的就是這麼簡單:換到了熟悉的副駕駛座。)

作為人類,我們真的不該向它們索取太多。更不該把莫須有的壞情緒發洩到它們身上。

那是小狗們不該承受的。


于是,經過一段奇妙的緣分後,故事繼續推進着,所有的經曆都是那麼恰到好處。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聰明的貝利開始了“借花獻佛”。它找尋到了伊森以後又通過“熟悉的味道”鎖定了伊森曾經的戀人。于是一頓操作之下,成功的人讓這位女士想起了伊森,想起了他們過完的點點滴滴。

貝利仿佛是一道橋梁,搭建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又或許每一條小狗都是一道橋梁,不僅建立起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還促進了人類與人類之間微妙的聯系。


一條狗的使命也許就是通過它們與我們的相處,喚起我們熱愛自然 熱愛生活的心。更像是暖暖的陽光,在我們低落,失望之際奔向我們,溫暖了迷茫的心靈。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事,就這樣又拼接上了。

看似本該俗套的劇情落在編劇和導演的手中後,賦予了新的生命。“穿越轉世”的切換手法正是避免落入俗氣的緻勝法寶,否則一部充滿标準的美國觀念正确和溫情滿滿的劇情片還不足以如此打動人心。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至于結局,那确實是一個我看了片頭就能夠直接跳躍聯想到的結局,但即使這樣,不得不說當片尾真的慢慢來臨的時候,我還是有受到一些情緒上的感觸。

比較一整篇的劇情鋪墊為的就是最後結尾的那一刻,溫情溢出的那一刻。

那,或許也是本片最好的結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