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個學妹來找我聊天。她說被工作折磨得抑郁,失眠很多天之後,終于撐不住辭了職。
她說接下去想回鄉下,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種種土豆賣賣菜也沒什麼不好的。”
可這在她男友看來,就是在逃避現實,是不上進的表現。

這段小插曲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小森林》。

它是橋本愛主演的一部美食電影,分為《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兩部。

講述了鄉下市子在遭遇母親出走以及在城市生活的不如意一系列事件之後,回到小森獨自生活。

小森是個很偏遠的村莊,風景優美。電影中,市子居住的老屋被農田和森林包圍,很有宮崎駿動漫裡的唯美感。

市子就在如漫畫般唯美的村莊開始過着子給自足的生活。割稻谷、拔草、摘野果…她也會自制番茄醬、蛋糕、面包…

每一種食物,都飽含她對母親的記憶。因為每一樣食物的做法,都是母親教的。

從小到大,她都吃母親親手做的一切食物,偶爾也會厭倦,但是,這樣的生活早就變成了她的習慣。

小市在城市生活時,為了節約生活成本,曾用泡面碗種植小蘿蔔,用筍葉包飯團。

在城市生活得不如意,小市便“逃”回小森。和大自然朝夕相處,清楚每一類果蔬的種植季和生長期。閨蜜紀子和學弟也會常來陪伴。

小市看起來過得很不錯。

一天,小市就小森這個地方不太好種植番茄的問題去詢問鄰居,她想知道能不能在不搭大棚的情況下使番茄存活。鄰居說沒辦法,隻有把大棚搭起來這一個辦法。

小市猶豫了。

當初回到小森,她隻想作一個短暫停留休整自己。

終究是要去城市發展的啊。搭了大棚,她就沒辦法痛痛快快拖着行李離開…

...


《小森林》兩部電影的劇情相連接,一個季節的劇情結束會有相應季節的同名歌曲響起,代表這個季節的落幕。

《春》《夏》《秋》《冬》四首曲子的作曲與歌詞都十分貼合各個季節的特點。這一點也是我覺得尤為出彩的地方。

電影傳達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以及在簡單而充實的生活中,豢養出的真摯的情誼。

電影最後,市子去城市生活一段時候後仍舊選擇回到小森。和丈夫孩子以及樸實的村民們一起恢複停辦已久的社祭活動。

人活一次,要用來愛自己和愛世界

“要有出息!”

“要上進!”

“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多數人的生活被工作占據;健康的身體被微薄的薪水給綁架。

成年人把拼命奮鬥的精神延續到幾歲的孩子身上,于是,街上到處都是培訓班。從才藝到作業輔導,從西方禮儀到傳統禮儀。

最近的兩會上,有好幾個代表提出的議題都與學生減負有關。

新聞不斷出現“xx學生/90後青年因抑郁選擇輕生”諸如此類的消息。

種種事情的發生,迫使我們要去反思,迫使我們停下來看一看:

體面和金錢vs健康和生活,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當然,這個選擇沒有對錯和絕對之分,隻是單純覺得,健康和快樂真的很重要。

有時候,暫停和“逃避”,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