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階段的觀影樂趣大緻可以這麼着概括:吃飯的時候看情景喜劇,不吃飯的時候看恐怖片。我已經病入膏肓到了不看情景喜劇吃不下飯,不看恐怖片就犯困的地步。不久前,我打開《與莎莫的500天》看了幾分鐘後,打了個哈欠,随後把室友丫丫拖過來一道看完了很是驚豔的《無名女屍》。不過今天不談恐怖片,我想要撸起袖子,飽含深情劇透一部我平時用來下飯的情景喜劇。

《尋媽記》——平均每頓飯看兩集情景喜劇每天三頓飯的小王最愛的情景喜劇

我覺得我看過的美劇往往透着一股子坦率又粗魯的風格,笑點像是嚼碎了後端到觀衆面前,觀衆不需要咀嚼就能吞咽下去。相比之下,我看過的英劇則更加精緻一些,像是剛剛聽到有點懵逼,附和着笑兩聲,走在回家路上想了想才能笑出聲的餐桌笑話。《尋媽記》深受小王喜愛的原因在于,小王不需要咀嚼就能很方便地把它的笑點吞咽下去,但過後卻又能夠在回家的路上繼續咀嚼。它是一部綜合了美劇和英劇優點的情景喜劇。

我覺得《尋媽記》的編劇和一衆主角全都流露着中産階級的文青感。主角泰德是個張口意大利語朗誦《神曲》原文,閉口品出葡萄酒裡是黑醋栗混紫羅蘭還是杜松漿果混煙草的公認文青。泰德的好基友和好姬友們雖然裝模作樣地鄙夷泰德的文青氣,但也是随随便便以十四行詩對答的人。大概《尋媽記》這種文青基底造就了它精緻的特點。

我對于影視劇精緻的定義是:編劇挖空心思地玩弄觀衆。《尋媽記》裡我一直很愛拿出來舉例的一集是這樣的:(前方劇透預警)這一集的開頭,一個少年和一個少女坐在鏡頭前的沙發上,鏡頭外女主角羅賓的聲音說:“孩子們,我今天要跟你們講講我是怎麼遇見你們爹的。”接着這一集開始說羅賓如何告訴不久前跟自己發生一夜情未戴套的巴尼自己可能懷孕了,如何憤憤道老天憑什麼讓自己懷孕,如何忐忑着去醫院檢查。在一系列的鬧劇發生過後,在這一集接近結尾的地方,羅賓從醫生那裡得知自己沒有懷孕。不僅沒有懷孕,她一輩子都不可能懷孕。随後鏡頭轉回羅賓跟少年和少女講故事的客廳,鏡頭前的少年和少女的影子随着客廳逐漸淡去,變成了正在下着雪的公園。羅賓一個人坐在公園落滿了雪的長椅上緩緩地喝着啤酒,她說:“你們知道嗎孩子們,我很高興你們是假的。”接着,有着“十四歲獨自一人在原始叢林徒手殺狼”人設的羅賓落下了眼淚。所以剛才的少年少女隻不過是不會有孩子的羅賓的想象而已。這是萬千觀衆觀後決定給編劇寄刀片的一集,但它大概可以排進我最喜歡的幾集當中。

這主要是因為我是個變态。

其次是因為這一集充分地展現了這部劇的精緻感。其實單單用一集并不足以展現這部劇的精緻感,畢竟編劇是可以為了抖個包袱而把這個包袱從第一季埋到最後一季的人,區區把包袱從一集開頭埋到這一集結尾并不算什麼。這樣處心積慮地埋包袱在較短的正劇和懸疑電影裡可能比較多見,但在一部足足九季二百一十六集的情景喜劇裡卻絕對是少有的。其他相似長度的成功情景喜劇,比如《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記》,把每一集和每一集拆開了揉碎了調轉了順序看,一點都不會影響觀衆的觀感。但如果把尋媽記一集一集拆開了看,雖然也有趣,但卻會因為不能看到此前的包袱而無法回味。我到今天已經至少看了《尋媽記》每一集三遍,但每次看的時候,都會發現編劇在某處埋了個包袱,用來跟日後的劇情呼應。這種“啊……原來如此”的回味感,是尋媽記的精緻帶給我的。

除了精緻以外,我認為《尋媽記》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生感了。《尋媽記》全劇的設定是主角泰德在給自己兩個孩子講自己在遇到他們媽媽之前的幾年裡發生的故事(一個五十歲男人硬拖着自己兩個青春期面癱臉兒女非要唠唠自己年輕時的事情)。也就是說,這就是這個五十歲男人所經曆的三十歲前後的人生。說這部劇有人生感,是因為它真的很像人生。在這個人生裡,很少有什麼是能夠完全按計劃來運行的。(前方劇透預警)泰德想要成為一位成功的建築師,卻當了大學教授。羅賓想要成為知名新聞節目主播,卻長期做了類似曾小賢的淩晨電視節目主持。馬修想成為環保律師,卻在大公司裡為破壞環境的資本家們工作。莉莉一直想成為畫家,卻是幼兒園老師。可是,盡管人生不會按照計劃來運行,卻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把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給你。泰德在做大學教授的時候設計出了飽受贊譽的摩天大樓,羅賓在當了多年不受重視的雞肋主持後偶然成為了知名新聞節目的主播,馬修成為了環保法的法官,莉莉成為了藝術品經紀人。

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一樣,沒有什麼是主角們能夠掌控的,可是到頭來卻能夠心滿意足。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