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寵愛》電影

單純看電影本身,算不上一部好電影,給6.2分。是一部拍給養寵物的人看的電影,如果沒有養過寵物的經曆,很難體會到電影裡那些小小的溫暖,甚至還會讓人覺得過于誇張而顯得膚淺而失真;演技上看,有演技的人不多。個人揣測,鐘楚曦應該是在現實生活裡有過養寵經驗的,她在電影裡跟豪七的互動是非常真實自然的,如果沒有過跟寵物的親密接觸,這種真實感是很難“演”出來的。

電影本身沒有什麼可以多聊的地方,本身也是一部賀歲片,輕松愉悅走大衆化路線。但我想聊一聊一個關于寵物的話題,為什麼我們和動物之間更容易建立起穩固堅定的信任?

有一句話,據說很多曆史上的名人都說過——“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其實不僅僅是貓、狗這些常見的寵物,所有動物都一樣,人跟動物之間建立情感聯系比人跟人之間建立情感聯系容易的多,也更持久穩固。

第一個原因,我們覺得那些被自己飼養的小動物對我們無害,因為它們的行為基本是我們完全可控的,這使得我們在跟小動物相處的時候,是完全放下戒備心的,也可以說是有足夠把握的。但是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就很難在相處的時候做到這樣的坦蕩,因為人太複雜了,我們都沒有把握認為另一個人在我們的認知中是“可控的”“有把握的”。即便我們自己跟别人相處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辦法做到無保留和完全的信任交付。很多人也喜歡小孩子,覺得稚子單純可愛,何嘗不是同樣的心理。

第二個原因,語言障礙。語言是很偉大的存在,也是最容易造成誤解的一種存在,同樣的一句話,不同性格、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去解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意思。而我們很多時候傷害了身邊最親密的人,大多都是因為說出了一些極具有殺傷力的話,蔡康永老師在最近這一季奇葩說裡提到過(忘了哪一期),他曾經對很親密的一個人做過一件很慚愧/後悔的事,是他貶低了對方的職業。這樣一句言語沖撞,蔡康永老師記到今天,可見言語的殺傷力更,更别提當時聽到這句話的當事人當時有多麼受傷。

而魯迅也是被譽為“用筆杆子殺人”的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無不說明語言的複雜,所以小動物們聽不懂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暴跳如雷的說一些過分的話的時候,我們知道它們聽不懂,所以我們和它們都沒有負擔,它們頂多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所以它們過後還是會一如既往的愛你,但是你對一個人說了傷人的話,這個人就很難對你一如既往了。

第三個原因,我們和它們不會有現實生活中的利益糾葛和沖撞。我們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很單純,但是人跟人就很難做到單純的愛,看看這個社會,結婚都可以是一場買賣交換,也總有過來人提示,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夥做生意,不然多數都是要垮掉的。

最後再說一點題外話,狗一直被包裝成人類最忠誠的朋友,這句話或許過于美化了。因為養過别的動物的人也會有感覺,你跟狗能建立起來的這種信任和穩固的感情跟其他的動物也可以建立起來,狗并不是一個例外。而那些狗狗保護家人的英勇事迹,跟所有勇敢的故事一樣打動人,但也不是每一隻狗都會在家人遇到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再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一樣的。就算是獅群裡,也會有一個領袖負責狩獵和保衛自己的獅群,不是每一隻獅子都能成為領袖,不是每一隻獅子都敢于在危難的時候勇敢。它們當中也有一些是勇敢的,一些是膽小的,一些是愛使壞的。

最後,還是希望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寵物”,如果養了,就有負責到底的勇氣和擔當。畢竟在這世間,我們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它們的陪伴,給了我們如此單純的溫暖。如果我們錯過了單純美好的自己,錯過純真的愛人,它們是我們能遇見的最後的純真了。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