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這部劇有什麼值得那些80後文青男高潮的地方?就因為它是康洪雷的三部曲之一所以就要吹捧?要我說,某黨的重點從來都隻在鄉下,這部劇将戰場硬搬到城市,迎合的是當年的城市化浪潮下人們對大城市的追求,對鄉村的厭惡;還有這部劇通篇都是在鼓吹反智主義,文盲的四道風輕松碾壓海歸學霸何莫修,尤其是在戰場表現和感情進展這兩方面,難道當年的知識分子都那麼膽小怕血?君不見,在當時的遠征軍、駐印軍和74軍等國軍嫡系精銳裡,投筆從戎的大學生士兵比比皆是;君不見,在當時的國軍空軍裡,大量的飛行員都是海外華僑回國參加抗戰的;君不見,在延安,知識分子們唱着《黃河大合唱》奔赴抗戰前線。同樣是富家子弟、海歸和學霸,他們就慫了嗎?而何莫修不管在戰場上還是情場上,都是那樣一副已經慫得已經不能再慫了的慫樣,在情場上的表現都快趕上武大郎了,在戰場上的表現又和早期的許三多有得一拼,而文盲的四道風卻反而是賈寶玉+西門慶+關雲長+嶽飛+呂布的王炸結合。個人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确實有一點鼓吹反智主義的嫌疑;一方面,可能作者為了劇情需要,強行讓何莫修的人設向北大屠夫陸步軒看齊;另一方面,作者和劇組可能受之前的《團長》的影響,認為把知識分子寫得很慫是一個很好的噱頭,所以需要強行安排進一個比林譯還林譯的角色。所以,心疼張譯這個好演員。還有,80後那些個文藝男青年真沒必要抱着“情懷”二字作文章,什麼“哭得稀裡嘩啦的”都一股腦的往豆瓣上寫。這片子太反智主義了,太讀書無用論了,真沒必要搞“稀裡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