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影《城南舊事》的視聽語言

電影《城南舊事》是由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贻弓執導,改編子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城南舊事》,影片通過林英子的童年的三則故事,以此表達對于北京城南往事,對于童年的回憶與思念之情。

影片承襲了林海音的作品風格,以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哀傷作為影片總基調,以吳贻弓導演本人的原話就是"一張發了黃的明信片",因此視聽語言作為服務于電影主題的一種形式,也就與之相匹配。影片節奏緩慢,沒有頻繁的鏡頭切換,畫面的剪輯也多以淡入淡出為主,極富詩意,具有叙事散文的美感,這一點與另一部電影《小城之春》類似。

既然是淡淡的思念,就少不了對于當時北京城南的再現刻畫。本片第一場戲的第一個鏡頭,就将焦點聚焦在了擔水夫壓井取水的這一動作,通過拉動繩索來取水,通過小水渠來運水這一系列動作。再現了當時北京的世情生活,極富細節,以及後來的一群犯人被扣押當衆遊行的鏡頭,同樣也是再現還原了當時北京城南的百姓生活。林海音和吳贻弓作為成年人,卻以兒童的視角去回憶童年往事。因此影片中多用仰拍,多用中近景與拉鏡頭,這一點既符合兒童英子的視角,又體現了英子對于世間萬物的好奇心,豐富了人物形象。但回憶畢竟是帶有朦胧感的,在英子回望離開的保姆這一主觀鏡頭時,景物具有層次感,色彩亮麗,但同樣有一層薄薄的霧,這更加體現了電影的美感,朦胧感,詩意與散文感。

既然是淡淡的哀傷,那麼既要有哀傷,又要有淡淡之感,這種程度是極難把握的。在第一場戲中,英子身穿顔色鮮豔的紅棉襖。戴了紅帽子,這體現了當時英子的天真浪漫與可愛,而在看望病重的父親這一場戲中,英子身穿藍色的衣服,一紅一藍,一暖一冷,不同色調的對比更加把哀傷無言的表達了出來。而這種哀傷是淡淡的,正如上文所說的那個離别鏡頭,顔色還是絢麗的,而不是黑白,這體現了哀傷之"淡"。這并不是當時英子的哀傷很煩,而是時光和回憶沖刷了這一抹哀。

這部20世紀80年代上映的電影,一經上映就收到了無數人的熱捧與贊揚,導演吳贻弓從此享譽海内外。電影作為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也許這部"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詩"也同樣勾起了人們的那段難忘的童年往事。

(安徽廣播電視編導高三學生考試的影評,也就是本人????????,老師給了80/90分,所以想分享給大家,寫的不好之處請見諒,歡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