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悄然之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人類終于隻剩下兩成。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裡人類可以長生沒能存在,馬斯克腦的機相連也沒怎麼發生,人類被定義為瀕危物種。
一個被設計成人類的機器人帶着一幢小房子樣的飛船漫遊在太空裡。
她叫洋子,她不是去炸星球,不是去買礦石,也不是要去消滅某個潘多拉星球的土著,更不是因為地球占據了銀河系高速公路被炸掉而逃離。
她在送快遞。 穿越無數個年頭,在寂靜無聲的星雲之間穿梭。沒有恒星風暴,沒有危機,也沒有某種會寄生在身體裡的蟲。隻是将一件件微小的物件,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裡。
量子傳送沒能實現,人們隻能依靠快遞,哪怕是三五十年。
她不會老,可能不會死。她從肚子上将5号電池一節節的扣下,換上新的。她掃地,燒水,清理灰塵,日複一日豪無感情。
日常陪伴她的,是一隻會因為撲騰蛾子不撲騰了難受故障的不會動的機器人。
機器人也是人,所以在傳遞哪些裝滿人類溫情的快遞和見到哪些自言自語踩着易拉罐玩,并告訴她“你下次來的時候,想必我已經挂掉了。”的人之後,她擁有了感情。
電影從黑白變成彩色的間隙,她笑了。 如果萬物遵循一些看不見的最基本的原理,人類的感情也是進化的産物,機器人又怎麼不能進化出自我的情感呢?黑客帝國早就給了答案,可惜當時不懂得,以為是哲學上的扯淡。
孤獨是科幻逃脫不過的主題,《銀河漫遊指南》如是,《普羅米修斯》如是。

藝術是在自我表達的同時,表達他人。
所以一個從未戀愛的人會從撒哈拉沙漠裡體會平凡的幸福,能在一個酒鬼的笑話裡聽出嘲諷。隔空對着那個消失了或者還沒有消失的人握手,然後擁抱,消除世俗偏見的從心裡說出一句“你好,朋友。”
藝術與文學相輔相成,都需要反複的持續沉浸式的體會。
這需要時間和安靜。
偏生在感覺上,大多數人最缺失這兩樣。
各種工具書在解答疑惑,邏輯和調理占據着生活的絕大部分。
這些不看則以,一看就得反複反複過了幾年幾月還得反複的作品,多麼的不合時宜。 人們腳步匆快,目光專注,幾乎所有的力量都聚集在一個點,要擊潰什麼看不見的牆。
于是人越來越忙碌,越來越沒有空隙。 于是哲思的公衆号開始變成酸奶,一條标題之下,很難體會以前的那種感覺。 文學在日益浮躁的世界裡,越來越難以找到位置。
所以有人也會說:“這有什麼用?” 你看,她停留在有用沒用的牛角尖裡呢。

于是那一句話果真被驗證了。
人類思維進程傾向于越來越分化,細緻和狹隘,亦即傾向于越來越迫切,實用和輕浮。
而人類的悲歡雖不相同,但是個體與個體的孤獨确是異曲同工。一個人所遇到的,哪些曾經活着的人早就遇到過了。所以我們才會在淺淺的文字裡,發出共鳴。才會覺得與作者遙遙相望,兩心相知。才會有偶得知己之感,仿佛作者說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正在閱讀文字的你。
當我對世事厭倦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生活着,存在着,我就願意接受這一切,你的存在對我很重要。
文章轉載于公衆号:司禮監首座太傅九千歲公主殿下
原文鍊接:https://mp.weixin.qq.com/s/ntixDXG5DoMG1R4pfiQ5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