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看到那麼真實的電影了。一部婚姻故事,真實的讓人無法直視。直到電影結尾,我還沉浸在妮可和查理那場歇斯底裡的争吵中,感歎相愛總是簡單,剛處太難。
Q先森說,不明白妮可為啥要跟查理離婚,因為明顯是她主動挑起來的,而且是她開始算計的。我開始也不明白,以為是查理了出軌女助理。但後來看到查理和兒子相處時,表現出來的明顯的控制欲,結合妮可說跟律師抱怨“他自私自利而自己卻不知道”。我才明白出軌隻是是導火索,而引爆的,是妮可心中被壓抑了十年的“做自我”的渴望。
查理對妮可是愛的吧,但是這愛的比例很小,更多的是習慣。他需要維持這種男強女弱的家庭模式,需要待在繁華擁擠的紐約,需要犧牲妻兒的感受,以便省着精力去實現自己的導演劇團夢。在事業面前,他對妮可的在乎可以讓步;在他的熱愛面前,妮可的熱愛不值一提。

那他們為什麼還相處了那麼久?還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呢?可能是因為妮可以前能夠忍受,因為對他才華的欣賞、崇拜,因為想支持他的事業,她委屈一點沒有關系。她想可能在他事業稍微有點起色之後,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比如搬回人少的洛杉矶,比如好好跟兒子玩一玩,比如也能支持自己去做導演。但查理根本不能感受到她的“忍受”,還以為她是願意的、快樂的。也可能他看出來了,隻是選擇性的不去相信,這樣他才不用花精力去體會妻子的痛苦。
那查理為什麼就願意花精力去說服妮可按照他的安排進行呢?不,他根本沒有花精力。對一個導演來說,他習慣性的指揮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排戲。這種掌控感對他來說簡直像融入骨髓的能力,是不需要多花精力的本能,隻是駕熟就輕而已。
所以,我能明白為什麼妮可要跟查理離婚。因為在這段婚姻裡,妮可越來越不像自己。我能想象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有一天在廚房洗盤子的時候,突然問自己:“為什麼自己一事無成?我當年想成為舞蹈演員的,為什麼沒有繼續了?看看我現在的樣子!我怎麼變成這個鬼樣子了?”
那種對自己的未來失望的神情,是會讓人絕望的!
這個以離婚為主題的電影,為什麼叫婚姻故事呢?因為它是用“離婚”這個極具沖突的場景,來折射了婚姻中的種種無法“秀出”的不堪。我們看朋友圈裡,都是秀廚藝、秀恩愛、秀團圓、秀祝福的,卻很少看到人曬出一地狼籍!所以,導演講婚姻的故事,不是講濃情蜜意生生世世,而是講愛恨交織、若即若離、灰暗朦胧、心機叵測。

前段時間,我一個人看了《隻有雲知道》,那種美好如童話一樣的婚姻,誰不想啊!但畢竟稀有,所以珍貴。而《婚姻故事》才是你我平凡人可能遇見的。我最開始無法理解,妮可為什麼跟查理提離婚,轉身就開始痛哭;也無法理解兩人都要離婚了,查理還能開車去丈母娘家,跟妮可客客氣氣地說話,像沒事人一樣!就連律師介入的前半段,妮可還能幫查理點餐,跟查理一起帶孩子玩!他們一點都不像要離婚的樣子,直到查理換了律師,兩人開始用對方的習慣進行攻擊,正面開戰的時候!我才看到了他們婚姻殘酷的一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謂不擇手段!
而最讓人心碎的是,妮可終于和查理敞開心扉談話了,卻是對對方過分的指責、惡意的謾罵,甚至是詛咒:“我真希望早上醒來你就死了!”
雖然話一出口,查理就後悔了。但任誰聽到這樣的話,都會錯愕:就是一隻貓養久了也會有感情,何況是人?可是那個曾經視我如珍寶的人,現在竟然親手把我打碎?就是這麼冷酷,就是這麼無情!
可是他們之間真的隻有恨嗎?如果是,查理讀信的時候為什麼聲音顫抖了呢?妮可為什麼還會給查理系鞋帶呢?查理為什麼在離婚後還會搬到洛杉矶來工作呢?兩個人明明還有愛情在,就是愛的箭頭都已插進對方的心髒,相處一天就深一寸,繼續下去徒增性命之憂!好似林俊傑的一句歌詞:我們背對背擁抱,濫用沉默在咆哮,
導演想要表達的,根本不是你對我錯,或者因愛生恨。而是這個家庭直接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愛情。
看完和Q先森相對無言,我感歎一聲:太慘烈了!希望以這部電影為警戒,我們不要走到離婚這一步。就算是,也不要這般狼狽吧!好好再見,留給彼此最後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