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來這是一部很久遠的電影,2013年上映的。早就對影片名字有所耳聞,甚至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今天在影片上映後時隔5年,有幸和它相遇了。

比起東野圭吾寫家庭、寫親子感情的熾烈,是枝裕和的特點在于他的舒緩、他的娓娓道來。無論是哪種表達方式,親情羁絆是細膩的日本電影人、創作人擅長訴說的主題。

觀看過《如父如子》後,印象最深刻還是慶多那可愛的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在他的鏡頭下拍攝到的父親,以及琉晴看到流星時許下的,希望能回到原來的爸爸媽媽身邊的心願。

與其說電影給我們講述了兩個抱錯孩子的家庭的痛苦,倒不如說它在緩緩的告訴我們,究竟要如何建立起真正的父子情。

01

...

一度也曾思考過一個問題,孩子的個性中究竟有多少比例是天生的?

影片中不止一次的探讨過,即使留下那個一起生活了6年,但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但最後也會發現,他會越來越像自己的親生父母。所以類似的案例,大部分的家庭選擇交換回孩子,然後放下心中的隐痛,當什麼也沒發生過繼續生活。

但是人是有感情的,不是一個機器人。強勢如父親良多,在看到養子慶多為他拍下的那些照片,終于能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看到他在孩子眼中的樣子,兒子是那麼的愛他、崇拜他、喜歡他,為了能得到他的肯定和贊賞即使沒有天分也努力堅持練習鋼琴,那一刻再堅硬的心,也一瞬間被這份愛融化了。在良多淚崩的瞬間,作為觀衆,我們強烈的共鳴着這份為人父的感動、内疚、自省和自責。

比起血緣的羁絆,這份人與人之間,通過長期的相處、真心的付出、相惜相伴建立起來的感情,遠遠高于血緣傳承的意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養育之恩大于天”。

或者換個角度說,父母與子女要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系,不是僅僅因為有血緣聯結就自然而然實現了。這種情感的羁絆,需要在慢慢流淌的歲月裡,付出愛和陪伴、用共同相處的空間和時間換取而來。

02

...

影片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大概很多人會忽略,或者到最後淡忘了它的存在。

那是在意識到最終結局還是要交換回彼此的孩子之後,母親和慶多坐在新幹線上的談話。母親問慶多,是否願意和她一起去旅行,去一個誰也找不到她們的地方。這個情節的設定,在影片訴說父子感情的大背景下,點到為止的抛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愛。作為一個同樣擁有6歲孩子的母親,我深深的為這樣一個小小的情節而感動。

曾經也有過那樣的一瞬間,在遭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無奈之時,想帶着孩子離開這俗世的喧嚣,什麼都不要管不要顧,隻保留着母與子之間最單純美好的相親相愛就好。

女性面對這樣的兩難局面時,相比男性是更艱難的,也比男性更容易走向情感的崩潰。在良多的妻子,把親生兒子琉晴接回家之後,慢慢接受、并且開始喜歡琉晴的時候,她不免又傷心落淚。她說,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喜歡琉晴,對她來說這份情感的存在,如同背叛了慶多一般,讓她感到不安。

母子親情也如愛情一樣,容不得一粒沙子。

03

...

在良多意識到,不可能像他預想的一樣,理智的就這樣斷念了和養子之間6年的情感時,他去了齋木家去找慶多。

慶多看到父親的那一霎那,充滿了恐懼和憤怒的躲開了,于是他奔跑着逃走,走過一條條商店街、穿過公園和大馬路... 良多一路小心翼翼都跟着兒子

一向嚴肅、時刻保持着自己父親威嚴的父親良多,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放下了身份向兒子小小的身影祈求着:

對不起慶多、爸爸沒有保管好你給我折的玫瑰花;

對不起慶多,你一直練習鋼琴那麼努力,其實爸爸小時候也沒有堅持練琴;

對不起慶多,爸爸看到你拍的那些照片了,你拍了很多,現在我們的任務結束了;

即使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爸爸,可是這六年,我還是你的爸爸… …

走在通往同一方向的兩條岔路上的父與子,跟現實中調換了身份,父親俯下身向兒子忏悔着,兩條平行的路漸漸的走向交彙,父子在路的盡頭相遇,慶多不再繼續逃跑,在父親溫柔的拍了拍他的頭之後,父子輕輕擁抱,這份感情得到了和解。

原來要做合格的父母,最好的老師是孩子。

04

...

福山雅治飾演的父親良多,在表面看來,富有多金,有一份受人尊敬且體面的建築師工作,擁有高檔公寓的高層住宅,每天忙于工作應酬,十足的中産階級做派。

他可以毫不費力的請來優秀的律師同學為自己跟醫院打官司,也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向齋木一家開口,隻要你們開個價,我就能把兩個孩子都養活在身邊。

他甚至像今天的我們一樣,是個十足的父親控,把兒子的一切都安排在自己的計劃之内,完全向着所謂精英培養的方向去制定計劃,每天固定時間練鋼琴是不變的任務,将下一代培養成像自己一樣優秀的人,是他唯一的目标和方向。

即使到了周末,也隻有妻子和兒子相伴,他則永遠說着,等這個項目忙完了,周末要好好的陪陪你們,但從來沒有兌現過自己的承諾。

就是這樣一個繃緊了一根弦,如同拉滿的弓箭,不斷向上爬、不斷要過的更好的父親,在他如日中天的生活中,突降晴天霹靂。

在一切的不如意和意外填滿他的所有時空之後,在把親生兒子接回家之後完全,兒子完全不接納他的時候,他才終于感覺到他也有想要而卻得不到的東西。

那一刻,他理解了自己原生家庭中繼母的心情,他誠心的要向對她說對不起。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不過如是。

在親生兒子離家出走,要回到原來的父母身邊的時候,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經因為想念媽媽離家出走過。

而他之前,在齋木勸他要拿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時,理直氣壯說過的話,

“我們家是希望培養出任何時候都能獨立一個人的風氣”

“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待去做”

“世界上有很多種的親子關系吧”

這些話像一個個嚴苛、挑剔的觀衆,戳着他的後背,讓他看清了自己對待父親角色的失職和懈怠。

05

...

齋木同樣作為一個父親,經營着一家電器商店,居住在狹窄的房子裡,物質上并不寬裕,為了維持生計,妻子也必須到外面的蛋糕店打工,他們還生了3個孩子。

然而齋木的家比起良多家中的冷清,卻多了許多笑聲和人情味,父子間的打鬧、互動,一起洗澡、一起去遊樂場玩耍,給孩子們當箭靶子,這個父親像孩子一樣,釋放了自己的天性,一家人聚在他的周圍其樂融融。

除此外,他們家中還供養着老嶽父。

齋木說,其實我們家不是3個孩子,是4個,嶽父已經老到跟小孩子一樣,需要人照顧的。齋木的妻子卻說,不是4個孩子,是5個,你們看他一副不求上進的樣子。

然而齋木真的是不求上進嗎?對于孩子來說,比起良多這樣的爸爸,齋木這樣不求上進的父親也許會被要求再多來一打吧。

即使琉晴知道了與原來的爸爸沒有血緣關系,那又怎麼樣呢?他會為自己修理玩具、會帶着自己去遊樂場玩,會和自己一起去放風筝,對孩子來說,那樣的爸爸,是不是親生有什麼關系,這種依賴和相伴的感情勝過一切。

就如同對于伴侶來說,有趣的靈魂勝過千篇一律的漂亮皮囊,同樣,對于孩子來說,一個陪伴自己的父親何嘗不勝過無數有錢多金但卻冷漠的父親。

06

...

最後想說的是原生家庭的對一個人的影響。

影片在多角度切入父子之情的大背景下,自然而然的要向觀衆交代的是良多的背景。良多如今是别人的父親,但他也曾經是别人兒子,他也有自己的父親,而他的父親的言行對他可以說帶來的是一生的影響。

所謂有樣學樣。良多的父親對良多的父愛是嚴肅、缺乏親子互動的,所以良多也坦然的覺得,自己當了父親,和曾經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一樣對待自己的兒子,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抱錯了孩子,如果不是因為和齋木一家相處,看到不一樣的養育孩子的方式,如果不是親生兒子抗拒自己、拒絕隻因為血緣就和自己相親相愛,良多不會反省自身,然而在如何做父親這件事裡,明顯的,他受到的正面教育和引導是缺失的。

甚至可以說,在良多的内心深處,也渴望着像齋木對待孩子一樣的釋放和緊密的情感聯結,然而這麼多年,包括兒時的經曆,他把自己的情感緊緊的封閉起來,已經習慣了冷漠和獨立,習慣了和人的疏離,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當他想要真正的讓一個和自己有血緣關系,卻跟自己未相處的孩子接納自己時,他不得不重新學習如何和人相處,如何做一個父親,這時候的他才真正的完成了人生的轉身,與自己生而為人真實情感的和解、與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和解、把繃着的情感釋放出來,真誠的去付出自己的感情。

07

...

這一場學習如何做父親的教育,對良多來說是一種幸運。即使伴随着痛苦,但是卻是成長之痛,最終他能從一個青澀的、不知如何與人親密相處的為金錢、名譽地位而奔波的麻木的人,轉向自己的家庭和親情,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親子陪伴,把情感更多的釋放出來,接納自己的感性一面,這無疑是一個華麗的轉身,一個合格父親的蛻變。

這個世界上有比金錢、比地位、比榮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親情、真正的情感釋放。正如齋木拒絕将兩個孩子都交給良多時說的一樣,這個世界不是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的。

當一個人真正意識到對情感、對親情的細膩守護的重要性時,也是這個人即将變得更加強大的時刻。

以上